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读漫画“清水免费供应”与“石子每枚十元”,如果乌鸦们只看到了“清水免费供应”,那么从它们的行为可以启示我们(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d67f82bf/SYS201708151035208143577030_ST/SYS201708151035208143577030_ST.001.png" width="264"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r />B.必须坚持既要看到矛盾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特殊性<br />C.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br />D.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上述漫画中乌鸦们只看到了“清水免费供应”没有看到“石子每枚十元”,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故它们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故选项D正确。选项A错误,违背了联系的条件下;选项BC与题意无关。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科院研发出新型燃料组件及包壳材料,解决了铅基堆堆芯高份额染料、高密度冷却剂、耐高温耐腐蚀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第四代核裂变反应核心技术自主掌握。这表明( )<br />A.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r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r />C.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br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中科院研发出新型燃料组件及包壳材料,解决了铅基堆堆芯高份额燃料、高密度冷却剂、耐高温耐腐蚀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核心技术自主掌握,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中科院取得的科研成果,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未体现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没有涉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故AD不符合题意;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故C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突出。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5年7月11日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国务院制定政策时坚持( )<br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r />②意识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br />③一切以时闻、地点、条件为转移<br />④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立足于我国流通产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存在突出问题这一客观实际,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适合题意;材料中根据当前粗放型发展这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说明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我们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得出惊人发现,光线也能扭曲物质。在一片漆黑的实验室中,科学家将纳米粒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带状,纳米粒子带最初悬扁平的,但在光线照射下,它们最终发生扭曲,呈现螺旋形状。上述事实主要说明了( )<br />A.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有效活动<br />B.正确的意识能改变物质的原有结构<br />C.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r />D.只有正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中“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光线也能扭曲物质”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即能动的认识世界,C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B是错误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是错误的,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碘盐,网络争议不止。有网友称:我国补碘这么多年,不需要再食用碘盐;沿海地区吃海鲜多,靠食物补碘即可……也有观点认为:碘缺乏后果严重,应继续补碘。关于碘盐的争议体现出( )<br />①人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r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③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br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经过争议人们的认识有了发展,故没有体现出人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①不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范围会使真理有所不同,所以会引发人们的争议,②正确;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我国食用碘盐的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对是否再需要食用碘盐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正确;材料中的争议并没有结果,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故不能体现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br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br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br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br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真理和认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世界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它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①正确,②错误;“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强调的是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即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们的认识,时间、地点和条件强调的是客观条件,故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期,北京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引起网民热议,网民对于拥堵费征收的问题整体表现较为敏感,50.5%的网民认为北京征收拥堵费的时机还不成熟,61.4%的网民认为拥堵费无法破解“首堵”之困,68.5%的网民表示最多能承受1元到20元的拥堵费。这些观点表明( )<br />A.理性认识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br />B.意识具有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r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阶级性<br />D.认识因主体的差异性而无定论</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没有涉及认识的检验和阶级性问题,A、C两项与题意不符;对于拥堵费征收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D说法错误,认识因主体的差异性而不同,但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无定论,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耍几下给我看看》体现的哲理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d67f82bf/SYS201708151035213458944087_ST/SYS201708151035213458944087_ST.001.png" width="228" height="20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实践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br />B.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br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r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漫画寓意。漫画《耍几下给我看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耍几下给我看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反映,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也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云说:“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这一论述蕴涵的哲理是( )<br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r />B.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r />C.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br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做事情,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A没有体现,B正确,C不是强调看问题而是强调做,D没有体现,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多省份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方法体现了( )<br />A.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r />B.整体决定局部<br />C.把要素结合起来就能发挥最大功能<br />D.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系统优化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可以判断选项D正确。选项AB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我又失眠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d67f82bf/SYS201708151035216597511298_ST/SYS201708151035216597511298_ST.001.png" width="224"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br />B.要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r />C.要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br />D.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漫画“为了想清楚昨天我为什么失眠,今天,我又失眠了”是指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失眠”,而不是要解决次要矛盾——“为什么失眠”,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本题答案选择B,其他选项均没有正确揭示漫画的寓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看一场演出,你想以更好的视角观赏台上的演出,所以你站了起来,然后其他的人也紧跟着站起来了,每个人看似理性的行为选择都是处于微观经济学的考量,而从宏观经济的结果上看,最终却没有人能够得到比原来更好的观赏结果。这个事实告诫我们要( )<br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br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br />③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r />④重视关键部分的功能和作用<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看一场演出,有一个人站起来看演出,其他的人也会紧跟着站起来,这一个人的行为却使所有人都不能看到比原来更好的观赏结果。这个事实告诫我们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重视关键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专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广寒宫”。现在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所以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这表明( )<br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r />B.事物的联系是必然的<br />C.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br />D.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量变和质变的知识。 “合适的距离产生美”强调要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故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并不都是必然的;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并不都是偶然的。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减贫与发展国际论坛上,我国国家领导人指出:到2020年中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解决了贫困问题,扶贫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表明( )<br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r />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r />③对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思想准备<br />④事物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只说了脱贫这一个问题,没有体现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①不选;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解决了贫困问题”表明我们对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思想准备,③正确;“扶贫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事物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最诱人处最危险”蕴含的哲理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d67f82bf/SYS201708151035219831831251_ST/SYS201708151035219831831251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矛盾具有不平衡性<br />B.矛盾双方相互斗争<br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br />D.矛盾双方相互否定</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寓意。漫画“最诱人处最危险”表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C符合题意;漫画未强调矛盾具有不平衡性、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否定,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20l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调控”的哲学依据是( )<br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br />B.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br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r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根据相机调控的含义可知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项AB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先在上海、浙江两地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2020年全国统一实施新方案,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从哲学上看,考试招生制度先试点后推广折原因是( )<br />A.通过认识局部,落实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br />B.通过研究特殊案例,补充、丰富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br />C.透过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br />D.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先试点,后推广”是指先在“试点”这个特殊地方研究特殊案例,补充、丰富和完善后再把相关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因此B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学意境和数学观念有相通之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吻合数学“对偶理论”;“孤帆远影碧空尽”是极限概念的文学表达。“创新人才培育要重视学科间衔接”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br />A.要承认自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br />B.要把握人为事物联系的普遍性<br />C.把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立足要素<br />D.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把握全局</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材料未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文学意境和数学观念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故B符合题意;把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立足系统,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把握全局,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谈到全面从严治党时,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人”。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是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这一论述包含的哲理有( )<br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br />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r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br />④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抓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分析的知识。选项②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④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20日,可信云大会大数据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观点,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大数据分析的关键说明( )<br />①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不可分的联系<br />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br />③运用发展的眼光,就能有效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br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人们做出正确决定有重要意义<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非任何事物都存在直接联系,故题肢①说法错误,故排除;题肢③中的“就”说法太绝对,把必要条件当做充分条件不合理,故排除;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说明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总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故题肢②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让不同的人来看。结果发现人们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而忽视了,黑点之外的那一大片空白。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r />①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br />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r />③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br />④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此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题干说人们通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而忽视了黑点之外的那一大片空白,说明看事物没有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往往只看到次要方面,反而忽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启示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解决主次矛盾,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规范,让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改革的“进”与法治的“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今天中国的治理新路。下列关于“进”与“稳”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br />①“进”与“稳”存在共同的基础和元素,因此要做到“稳”中有“进”<br />②“进”与“稳”互为前提和条件,因此要做到“进”和“稳”均衡发展<br />③“进”与“稳”存在互相反对、互相限制的关系,因此要“进”和“稳”并举<br />④“进”与“稳”存在着由此达彼的贯通性,因此要顺应“进”和“稳”的转化<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理解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规范,让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改革的“进”与法治的“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表明“进”与“稳”存在共同的基础和元素,因此要做到“稳”中有“进”,“进”与“稳”存在互相反对、互相限制的关系,因此要“进”和“稳”并举,故①③正确;②中“均衡发展”表述错误,故排除②;“进”和“稳”是相互依存,不是转化,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梦想是个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变臭”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d67f82bf/SYS201708151035223231574128_ST/SYS201708151035223231574128_ST.001.png" width="236" height="17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br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r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r />D.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知识。选项AC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知识。选项B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创萎靡,盖因社会浮躁、急功近利所致。曹雪芹如果有几家出版社催稿,恐怕不可能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司马迁隐忍半生,仅为一部《史记》,因此字字饱蘸血泪,句句蕴含深情。这表明( )<br />①质变要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够实现<br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r />③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要注重量的积累<br />④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循环往复<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做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要一步一步来,做好量的积累,因为质变要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够实现,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选A。③说法错误,因为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而不是循环往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闺中少妇不曾愁,春臼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闺怨>,描绘了“少妇不曾愁”、“教夫觅侯”到春日“忽见杨柳色”、形单影只后悔不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哲学的角度看,少妇的情绪变化源白她没有( )<br />A.坚持真理的正确指导,因为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br />B.坚持联系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r />C.坚持矛盾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r />D.坚持意识的能动作用,因为意识对人认识世界有积极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立统一的观点。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客观实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选项B违反了联系的条件下,故排除。选项D违背了意识的双重作用,故排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更与时俱进地凝聚予“中国梦”之中,成为国人自信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底气,更成为中国自信面对世界的基石。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它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我们一度迷失过,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旅游纪念品回归传统文化起点去开发,全国中小学校甚至是幼儿园开始重视圊学教育,说明我们并不是只停留于扼腕相叹,我们已经在反思躬行。大胆地破除西方迷思,树立中图自信和中国主体意识,坚持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围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着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br />结合材料,阐述中国在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p></div></div>
<div><p>【答案】①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躬行。②我们坚持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文化发展的规律。③我们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树立中国自信和中国主体意识,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br />【解析】本题以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它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阐述中国在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属于如何做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br />材料一:自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这次改革就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br />材料二:这次改革将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试点。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br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此次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改革要统筹规划。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改革在上海和浙江先行试点,然后全面推进。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改革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br />【解析】本题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为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此次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唯物辩证法,然后要注意本题材料中的原则是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然后考生可以分别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