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2:04

山东利津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髂,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三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br />①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r />②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br />③政治离不开经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r />④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①说法错误;②正确但没有回答出三者的关系,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只永远在叫嚣要吃羊却总也吃不到的狼, 一群永远用智慧战胜威胁的羊——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孩子与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喜羊羊,说做人要做喜羊羊;有人喜救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这说明( )<br />A.文化是人创造的<br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r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br />D.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文化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表明人创造了文化;有人喜欢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喜羊羊,说做人要做喜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这说明文化也在塑造着人,D正确且适合题意;A正确但没有D全面,排除;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深远持久的,具有确定的方向性,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争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再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空明舞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br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br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br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r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基础,①是错误的;文化交流但不趋向统一,②项错误;题中“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表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br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br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br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br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湖南卫视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它借鉴韩国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这告诉我们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但不是前提,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央视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全民自检”,其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量有8万余次。此类比赛对汉字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br />①让人们体会中国汉字源远流长,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根<br />②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定标准,提高汉字运用水平<br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br />④摆脱文化产业发展的危机,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br />A.①③<br />B.②④<br />C.①②<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央视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比赛让人们体会中国汉字源远流长,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根,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定标准说法错误,排除②;④说法错误,错在“摆脱”;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裁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br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br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br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br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br />A.①③<br />B.②④<br />C.①②<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第五传媒实质上属于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②适合题意,③是错误的;新的传媒的出现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修史记的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br />A.薪火相传,绵延不绝<br />B.统领世界,再刨辉煌<br />C.传承文明,融和同一<br />D.全面继承,独领风骚</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原因,所以中国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A项适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现实;C项中“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盘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br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br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br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br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具有继承性,①适合题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区域特征,这也说明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③适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②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千余年来,孔老夫子的智慧光芒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他提出“和而不同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以下特点( )<br />①求同存异 ②兼收并蓄 ③民族性 ④地域性<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 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①②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③④不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中毕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br />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学典籍 ④科学技术<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汉字、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②③适合题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最有说服力的见证,①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与中华民族精神对应错误的是( )<br />①三人成虎——团结统一<br />②愚公移山——自强不息<br />③克勤于帮,克俭于家——勤劳勇敢<br />④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三人成虎”这句成语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这启示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①对应错误但适合题意;威武不能屈体现了自强不息,④对应错误,适合题意;②③对应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道德做担保,用文明来贷数”。“道德信贷”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提升家庭诚信度的同时,拓展了群众致富渠道。“道德信贷”的开展( )<br />①有利于杜绝诚信缺失现象,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br />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br />③有利于引领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社会良好风尚<br />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道德贷款的开展有助于引领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社会良好风尚,同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对于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应该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道德贷款开展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并不能大幅度降低不良贷款率,①②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变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峰值而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r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br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br />③不同地域决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发展<br />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④说法明显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抱,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br />①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br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br />③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br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②③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必频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精族精神( )<br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r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br />③是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br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①②④适合题意;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第27届国际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上,女航天员刘洋与中粮集团的青年员工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讲述了自己难忘的航天经历,以此激励中粮青年员工,让零失误零误差的航天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 )<br />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br />②提高民族素质和国际竞争力<br />③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br />④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br />A.①②③<br />B.②③④<br />C.①③④<br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弘扬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和培育航天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①②③适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梦”,深刻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她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表明( )<br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起促进作用<br />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r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br />④中华文化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不一定是促进作用,①是错误的;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④是错误的;本题是强调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②③适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某班一班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br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br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br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br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①②适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项。</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br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继承,并为传统“法治”思想注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建设法治中国,要创新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建设法治中国,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④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建设法治中国。<br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要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然后调动运用知识。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对传统“法治”思想在继承中发展,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同时也可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我是谁,为了谁?”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的回答是:我是兵,为了兵;我是艺术工作者,必须为艺术而献身。为追求兵味战味,他深入边疆哨所体验生活;为了创作歌剧《江姐》,他曾多日住进阴森、恐怖的渣滓洞,感悟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湿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br />(1)请你阐述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br />(2)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p></div></div>
<div><p>【答案】<br />(1)</p><p>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断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p><br />(2)</p><p>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自觉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创作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p><p><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整合与运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二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本题考查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属于措施类试题。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积极创作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中华文化有悠久的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为不断 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注入了深刻内涵。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br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br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br />(2)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是历史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交融为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注入了深刻内涵。③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社会文明能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深化。</p><p><br />(2)</p><p>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自觉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创作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p><p><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题型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转化为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中华文化有悠久的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角度来分析说明;中华文化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为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注入了深刻内涵,可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角度来分析说明;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可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角度来分析说明。(2)本题考查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属于措施类试题。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积极创作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br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br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br />材料二:芦山地震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灾区人民更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人民又以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在承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br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br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守护英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②守护英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守护英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p><p><br />(2)</p><p>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③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也起到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作用,也展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p><p><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永远的精神火炬;然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有机结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利津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