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1:58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工作者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基于( )①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br />②哲学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br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br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①正确;<br />哲学工作者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③正确;<br />真正的哲学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②错误;<br />④与题意无关,安排。<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科学。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哲学已经“无家可归”,哲学的使命已经结束。相反,有人认为这既是科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下列关于这两种观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br />②“无家可归”论者没有看到哲学是科学的基础<br />③“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br />④“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br />A.①④<br />B.①②<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科学。故“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①项正确;<br />有人认为这既是科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故“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④项正确;<br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项说法错误;<br />“四海为家”论者看到到的不是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而是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故④项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29日中午,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的第251次发射。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人类成功探索太空,要正确处理好(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②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br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人类成功探索太空,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br />②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r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br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br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①适合题意;<br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分别是辩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观点,②不适合题意;<br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均是唯物主义,排除③;<br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④适合题意。<br />故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万物在概念中运动<br />②运动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br />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br />④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br />A.③→④→②<br />B.②→③→④<br />C.③→②→④<br />D.②→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br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r />“运动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r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哲学的目的问题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或为知而求知,或为了求得心灵的平静;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近代唯物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要想依靠知识的力量,来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材料说明( )①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br />②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r />③一定形态的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br />④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①选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br />③选项错误,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br />题目中,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近代唯物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要想依靠知识的力量,来利用自然,造福人类这说明了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故②④选项入选。<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这一发现将在材料的无损探测、激光驱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这里的“反物质”与哲学范畴的“物质”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br />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哲学范畴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所有具体事物的共性,“反物质”是一种具体物质形态,因此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①②正确符合题意。<br />“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的,③观点错误;<br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极简人类史》首次推出中文版,其中写道“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殊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材料说明(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r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r />③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br />④人类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种群<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说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①③正确符合题意。<br />②④在材料中均未体现,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在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了6个中微子探测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从而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①中微子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br />③自然界中的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通过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说明中微子是物质的,可知的,也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①④正确符合题意;<br />材料强调的是认识自然不是改造自然,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在自然界早就存在,并不是新事物,②③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之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br />②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r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r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③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①②也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适合题意;<br />③片面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陷入诡辩论和相对主义,不适合题意;<br />④是否认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上述观点依次体现了( )<br />A.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br />B.相对主义,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r />C.相对主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规律具有普遍性,形而上学的观点<br />D.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意为“是与彼”不分,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属于相对主义不可知论;<br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强调按规律办事,属于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r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r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r />ACD项均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国家必须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治理房地产市场的依据<br />②对房地产的调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r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r />④要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点。①说法错误,治理房地产应尊重客观规律,故不选;<br />②说法正确,我国对房地产的调控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故入选;<br />③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客观性,故不选;<br />④说法正确,我国对房地产的治理就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25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合龙完成。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克服小空间、高水汽、恶劣的现场环境等不利因素,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体现的哲理是( )<br />A.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br />B.人可以改造规律,从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br />C.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br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这一难题的解决体现的哲理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C项符合题意;<br />尊重规律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A项错误;<br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B项错误;<br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D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br />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br />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①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属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自然规律;<br />②说法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时令和气候等方面的科学认识,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r />③说法正确,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来自于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br />④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对人的生产活动有指导作用。<br />刚打完: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因势而建,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其造园准则运用的哲学思维有( )①以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br />②尊重自然规律、建筑规律,将艺术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br />③通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建筑艺术发展的需要<br />④取各种建筑艺术的优势,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各类艺术的融合<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以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①正确;<br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建筑规律,将艺术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②正确;<br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是使建筑艺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不是使自然环境适应建筑艺术的需要,③错误;<br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不是强调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各类艺术的融合,④不选。<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把人类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提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成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下列成语能够正确反映人类意识产生的逻辑进程的一组是( )①水滴石穿 ②谈虎色变 ③惊弓之鸟 ④柳绿桃红<br />A.①④②③<br />B.④①②③<br />C.④①③②<br />D.①④③②</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br />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br />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br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br />故本题能够正确反映人类意识产生的逻辑进程的一组是①④③②项。<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发现,许多动物都有专门的光检测分子“眼外光感受器”,功能主要是提醒日常的苏醒、感知体温,还包括维持正常的生理周期、调整时差反应的不适等。人类也有“眼外光感受器”,即使是在功能性失明的人身上,瞳孔大小也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瞳孔仍然具有反射性。材料表明( )<br />A.意识活动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br />B.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r />C.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br />D.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科学家发现动物和人类的反射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C适合题意;<br />意识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A是不科学的;<br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br />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真实再现<br />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br />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象<br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br />A.③④<br />B.①②<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有人的意识加工的痕迹,不一定都是山水的真实再现;<br />④选项错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实践活动;<br />故排除法,②③入选。<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r />②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r />③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r />④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情是对景的反映,情是主观形式,景是客观内容,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①项说法错误;<br />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②④项符合题意;<br />情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项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寓意启示(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78c3a1b9/SYS201802240356306175996814_ST/SYS201802240356306175996814_ST.001.png" width="180"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r />②要发挥高昂精神在催人向上、奋进中的作用<br />③“思维的眼睛”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r />④人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影响认识的差异性<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错误;<br />“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这启示我们思维要充满“正能量”,发挥高昂精神对人的作用,②正确;<br />漫画反映的是如何促进“心灵的花朵”—思维的成长,不反映思维的作用,③不选;<br />心中的空间越大,代表人的知识储备等越大,空间大小影响“花朵”——思维的成长,说明人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影响认识的差异性,④正确。<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装有驾驶脑的智能车会比人驾驶的车更好更安全。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我们不但要解决“车”的问题,将车做成软件定义的机器;还要解决“人”的问题,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 )①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br />②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体现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br />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br />④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装有驾驶脑的智能车只是以一种工具,不具有人所特有的意识;<br />②选项错误,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意识,故没有主动创造性;<br />题目中材料表明了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故③④入选。<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也百思不得解。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发表成果,刊登中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卫星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条件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③复杂事物其本质的暴露是个自然的过程 ④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题目中,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发表成果,刊登中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卫星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这表明我们可以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同时也说明了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故②④选项入选;<br />①③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br />A.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br />B.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br />C.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r />D.实践决定着真理的发展程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br />故题目中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表明了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故C选项入选;<br />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专家指出,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大数据之“大”不在于数量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能把握大数据与新价值之间的有利联系<br />②观念的创新实现了从大数据到新价值的创造<br />③从大数据到创造新的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br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大数据之“大”不在于数量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材料表明从大数据到创造新的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把握大数据与新价值之间的有利联系,从而达成目标。①③项符合题意;<br />观念的创新只能影响而不能实现,②项说法错误;<br />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项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谷歌正在设计一种纳米磁性粒子,即纳米机器人。研制成功后,人们就医时就不再需要医生给你打针吃药,而是在血液里植入纳米机器人,直接释放药物杀灭病毒;人们还可以将纳米机器人当作媒介,连接人脑神经系统和外界网络系统,为开发人脑智力和潜力带来革命性变化。由此可见( )①机器人将代替人类从事精准的实践活动<br />②人类创造的工具可以延伸人的实践能力<br />③人类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r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实践活动是人类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机器人不能代替人类从事实践活动,①说法错误;<br />材料主要体现纳米机器人在治疗疾病、开发人脑智力和潜力方面的功能,说明人类创造的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的认识器官、人类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③符合题意;<br />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洋连接世界各地,是最便利、最经济的“公路”,是“大自然设立的伟大的流通媒介”,这个“公路”一经充分利用,便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天的中国应当树立这样的意识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领空,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①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会带来巨大的效益<br />②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有意识地建立新的联系<br />③要依据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br />④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r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洋与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领空,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人可以有意识地建立新的联系,可以不断的去认识事物, ②④适合题意;<br />①的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会带来效益;<br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客观的,排除③;<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提到供给侧,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西方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深受共计学派影响的里根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这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今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照搬供给学派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br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今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照搬供给学派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供给侧学派的观点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相对于当时特定的经济问题来说的,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照搬供给学派的观点;<br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供给侧学派的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对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性;<br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要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br /><br />【解析】供给侧学派的观点在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相对于当时特定的经济问题来说的,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具有共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供给侧学派的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可以借鉴;<br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对经济建设的理论也应不断深化,而不能照搬既有的理论。<br />所以答案是为: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供给侧学派的观点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相对于当时特定的经济问题来说的,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照搬供给学派的观点;<br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供给侧学派的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对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性;<br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要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p><p>&#xa0;</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br />材料二: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互联互通,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的点状或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共商共建,互联五通,实现经济发展的互惠共享。<br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br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br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br /><br />(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所以,此观点有其合理性;<br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形成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且,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br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因此否认联系的客观性。<br /><br />【解析】(1)“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说明“一带一路”要从变化的实际条件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br />“一带一路”坚持“丝路精神”说明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r />“一带一路”倡议,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说明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br />(2)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然后分析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最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br />所以答案是:(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br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br />(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所以,此观点有其合理性;<br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形成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且,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br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因此否认联系的客观性。</p><p>&#xa0;</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