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选修2专题四 第四节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同步训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的认识突破了斯大林的观点,认为( )<br />A.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br />B.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br />C.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是商品<br />D.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不是商品</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项为斯大林的观点,C、D两项不符合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存在范围的认识。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要(          )<br />A.生产资料都是商品<br />B.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br />C.“价格第一,计划第二”<br />D.发展商品生产就是发展资本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C、D均不是毛泽东的观点,不符合题干要求;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三大改造过程中,最终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造是(        )<br />A.没收官僚资本<br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r />C.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r />D.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我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通过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故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出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时期是(     )<br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r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r />C.三大改造时期<br />D.“大跃进”时期</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出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故选D项。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br />A.没有坚持党的领导<br />B.坚持了“以俄为师”<br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br />D.三大改造不彻底</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根本原因”,只有C项属于根本原因。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比斯大林更为科学,表现在(    )<br />A.看到了两种所有制的存在<br />B.认识到了商品生产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br />C.反对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分析<br />D.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密切联系</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项属二人的共同主张,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项。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 )<br />①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br />②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br />③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br />④在市场方面,应以公有制为主体,附有私有制经济<br />A.①③④<br />B.②③④<br />C.①②③<br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①②③,④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1956年,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意味着(     )<br />A.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具有必然性<br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br />C.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br />D.我们党对发展商品经济持积极态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正确理解。本题属于“意味”类题目,从题干内容看其中包含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故应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相比          (    )<br />A.都坚持商品生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br />B.都认为发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br />C.都坚持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br />D.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项的观点迷惑性最大,他们虽然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但仍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兼容的,发展商品经济只是权宜之计,故D项可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价值法则、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公社内部,也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之间,实际上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也有价值法则起作用。”“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这段话表明的观点是 (        )<br />A.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br />B.要限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br />C.要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br />D.要发挥价值规律的基础性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这段话说明毛泽东已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但并非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是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故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属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的是 ( )<br />①应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 <br />③主要应限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④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br />A.①③④<br />B.①②④<br />C.①②③<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毛泽东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因此,③的观点不合题意,应排除。其他观点都属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可入选。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等领导提出以“国家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观点,实际上是(    )<br />A.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br />B.更注重计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br />C.计划和市场并重<br />D.实行市场经济</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主体、补充不难选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的正确认识是( )<br />①它便于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br />②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br />③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r />④它的基本特点是,权力集中在中央,所有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范围内进行<br />A.①③④<br />B.②③④<br />C.①②③<br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②错误,排除。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作用的同时,也要 (   )<br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br />B.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br />C.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br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称赞斯大林的分析,并强调(    )<br />A.社会分工的存在<br />B.所有制不同<br />C.生产条件<br />D.主观因素</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认识上的观点,强调的是生产条件。</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市场方面,应以——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为补充(     )<br />A.国家市场、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br />B.市场调节、宏观调控<br />C.市场经济、宏观调控<br />D.宏观调控、市场经济</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注意考查是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市场方面的内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br />①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 ②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br />③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④国家包购包销,企业无权销售<br />A.①②<br />B.①②③④<br />C.①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四点全都正确。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斯大林关于国家计划产生高级盈利的观点,旨在论证           (    )<br />A.国家经济计划的可变性<br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r />C.经济效益的重要性<br />D.市场经济的必然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斯大林认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 材料二毛泽东认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br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br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p></div></div>
<div><p>【答案】<br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都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br />(2)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③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br />【解析】解答第(1)问要能通过审题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分析毛泽东与斯大林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第(2)问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泽东对此理论的突破,首先要准确地阐述两者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对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尽管它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理论,但具有改革创新的内容,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②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以计划为主体、计划外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国家计划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助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br />【解析】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现实意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根据材料回答: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1)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赞同斯大林的观点,即承认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2)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因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毛泽东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这就从生产力这一最终根源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br />【解析】在材料中毛泽东提到:只有……,只有……,只要……,这些都说明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必要性,与斯大林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解答本题要从毛泽东与斯大林观点的比较以及毛泽东自己的观点两个角度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