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同步训练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发展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br />A.文化发展要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r />B.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r />C.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br />D.传统文化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说法不对,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并不只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与题意无关。题干中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创新之路,就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去其糟粕,C符合题意。D说法不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故本题答案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br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r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r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br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B说法正确;ACD与题意不符。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报道了许多鲜活的新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体现了( )<br />①新闻记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r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r />③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br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①观点错误;认为“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是错误的;排除③;文化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人民群众认可,说明②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为制造出这些“触动人心”的味道,央视纪录频道另辟蹊径,改变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用日益精良的制作水平使影像信息得以更完美的呈现和表达。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启示我们(    )<br />A.文化创作的灵感直接来自实践<br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r />C.要汲取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长处<br />D.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另辟蹊径”强调文化创新,故选D。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启功是当代文人书风的代表人物,曾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他的书法既传承董其昌文人“书卷气”一脉,又典雅挺拔,秀而不俗,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被书画界奉为“启体”。由此可见文化创新(   ) ①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r />②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目的<br />③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br />④是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重要源泉<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题干说的是启功为中国书法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故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④不正确。文化创新是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重要保证。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br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选项①②在题干中均未体现。题干是说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3月21日至28日,由中国画学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画学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画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体现时代责任,创作出一幅幅精品力作。这次画展被视为中国画的一次高水准学术展示。由此可见,文化创新(   ) ①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r />②是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重要源泉<br />③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br />④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目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传统文化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焕发生机,所以源泉在于实践,排除②;社会实践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并非是文化创新,所以④错误;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文化因时而变,赋予文化时代内涵,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永不过时,永葆生机,所以①③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能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而是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连,表达着我们的渴望和期待。热词“正能量”的出现表明(   )<br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br />B.文化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灵感<br />C.文化创新的动力室推陈出新<br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正能量”之所以成为热词,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文化创新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动力也是社会实践,B、C两项表述错误。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当前建设创新政府,各部门都要用改革的举措,用制度创新来推动发展。这说明( )<br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r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r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br />④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建设创新政府,各部门都要用改革的举措,用制度创新来推动发展,突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突出的是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肢④强调的是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故排除。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沉淀了很多流行语,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等。这些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这表明(   )<br />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如实反映<br />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br />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r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2014年沉淀的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这就说明了文化创新是来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答案是D。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表明(   )<br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br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r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br />D.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并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材料中“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体现了文化创新。“‘柳体’的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表明文化创新繁荣了民族文化。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三项阐述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不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内容和时代精神,使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上述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br />A.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br />B.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br />C.文化创新对促进文化的繁荣有重要意义<br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中“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是强调文化创新对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C适合题意;A、B主要强调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适合题意;D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br />A.文化创新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br />B.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泉<br />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r />D.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正确;A观点片面,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故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演出的深圳原创交响乐《人文颂》选择西方艺术的交响乐形式,演绎代表东方智慧的儒家文明,让世界听懂了中国故事。该演出的成功说明(   )<br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br />B.对传统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br />C.世界各国都能欣赏和认同中华文化<br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材料中“选择西方艺术的交响乐形式,演绎代表东方智慧的儒家文明”说明交响乐《人文颂》做到了文化创新,“让世界听懂了中国故事”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A适合题意;B、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C的说法过于绝对。本题答案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温商用生动实践锤炼的“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说明(   )<br />A.浙商文化在立足实践中不断创新<br />B.浙商精神来源于浙商的传统文化<br />C.浙江学者专家是浙商文化创造的主体<br />D.浙商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选项B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广大温商用生动实践锤炼的“四千”精神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浙商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故排除。答案选A。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简要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r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设问的落脚点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时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组织答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以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并注意归纳总结即可。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一观点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1)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付出辛勤的汗水进行创作,他们的活动是文化创新。(2)但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则是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从来都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工作者只是对人民群众分散、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或者是直接依据群众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br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一观点的认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观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需要学生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方面说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最后从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阐明该观点的不足之处。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红,它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并且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当下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br />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进行简要分析。</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继承了传统孝文化,阐释了孝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运用现代歌曲的形式予以表达,所以能 够走红。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演绎,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 中传递着正能量,歌曲中人们对孝产生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歌曲立足实践,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④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歌曲借助央视春晚舞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并得以迅速广泛传播。<br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该歌曲继承了传统孝文化,体现了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该歌曲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所以会走红;另外该歌曲立足实践,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是走红的原因之一;该歌曲通过大众传媒加以流传,体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br />(1)什么是文化?<br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p></div></div>
<div><p>【答案】<br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也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br />(2)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p><p>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p>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p><p><br />【解析】(1)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课本记忆知识点,需要考生背诵记住知识点,较为简单。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注意包括两方面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也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2)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即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