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8:52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政治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p><p>A. 人们的世界观不一定是正确的    B. 世界观受方法论的支配</p><p>C. 人们可以认识复杂的世界    D. 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的、零散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A、D是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B是错误的,适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这是能动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C是正确的,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p><p>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p><p>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p><p>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p><p>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p><p>A. ③④    B. ②③</p><p>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物质决定意识,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可取的和现实的,①观点错误;题干说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它把二者等同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②④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br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p><p>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p><p>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费尔巴哈是唯物论者,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③④适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不适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p><p>A.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p><p>B.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p><p>C. 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p><p>D. 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材料中“天灾不由人”,强调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题材料中“抗灾不由天”,强调的是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故本题材料中“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体现了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的观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悉,近几年高考,大学招生第一志愿报哲学系的学生极少,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哲学系,不少人感到困惑,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学哲学专业有什么用呢?上述困惑的存在说明,人们没有认识到(  )</p><p>①哲学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手段</p><p>②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p><p>③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时代具有巨大的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①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说法错误;有人认为学习哲学没有用处,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    )</p><p>A. 股市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B. 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p><p>C. 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道”、“理”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A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C是错误的;材料中未涉及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2年12月21日的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12》的台词,它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破坏,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最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p><p>A.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B.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p><p>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A错误;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D错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材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C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蚂蚁蚁穴秩序井然、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得到启发,制定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见     </p><p>①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r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地反映</p><p>③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br />④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蚂蚁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看出,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①②适合题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存在谁优于谁,③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  )</p><p>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p><p>C. 不同的立场、观点,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p>D.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人平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真理是有条件,故排除。选项C说法正确的,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D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  )</p><p>A.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p>B.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p>C. 事物的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p>D. 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故选项B正确。选项A不全面,只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故排除;选项CD不是联系的含义,故排除。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华社记者从2016年10月在福州召开的生物入侵国际大会上了解到,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外来物种已达到400多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1300亿元左右。这一后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   )</p><p>A. 保护本地生物物种,杜绝引进外来物种</p><p>B. 必须承认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p><p>C. 应当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强我国本地物种的竞争力</p><p>D. 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入侵外来物种已达到400多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1300亿元左右。这启示我们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D适合题意;A过于绝对,排除;B与题意无关,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考古》(改编自《无题》&#xa0;作者:张阿鹤)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6/22/18/0b8983ac/SYS201806221836516964438385_ST/SYS201806221836516964438385_ST.001.png" width="313" height="1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②积极参与实践,勇于创新</p><p>③重视量的积累,持之以恒                     ④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本题漫画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只是点到为止;也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③④两项符合题意;②项中虽然提到实践,但并不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排除;①项亦不合题意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p><p>请简要说明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p><p>(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p><p>【解析】本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哲学的社会变革作用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真正的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进入新时代。</p><p>(1)请从认识论的角度,结合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xa0;&#xa0;</p><p>材料二: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更加注重质量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逐步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社会。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克服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逐步营造共建美丽中国的社会发展氛围,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p><p>(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正确的科学理论。</p><p>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在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p><p>(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表现。 </p><p>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要不断克服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努力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p><p>【解析】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解答本题学生要认真分析材料以从中找出相关信息,完成本题的作答。题中材料“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在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实现小康”,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p><p>(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设问指向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