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材料说明( )</p><p>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③科研活动都是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p><p>④应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活动</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无论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得受哲学的支配,这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科学家应该在真正的哲学的指导下去思考研究,④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东汉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从哲学角度看,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p><p>A. 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本质是正确的</p><p>B. 回答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p><p>C. 探究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r />D.认为思维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王阳明把“心”看作世界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王充把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由此可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探究和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C选项符合题意;A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不符合题意,二者都没有对世界是否是可知的进行说明,排除;D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p><p>①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p><p>②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程度反映各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③是“科学之科学”,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④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把握所处历史时代的脉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①正确;真正的哲学是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任务和要求,不是反映各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不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③不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说明真正的哲学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把握所处历史时代的脉搏,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济学家门格尔和希克斯等人认为,2件棉衣加上3个面包,同1件棉衣加上4个面包可以“无差异”,即物理、化学等客观状态不一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是一样的。进而言之,人的主观感觉可以脱离物理、化学状态而独立存在,并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源泉。以下说法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p><p>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②吾心即宇宙</p><p>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心外无物</p><p>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人的感觉是世界的本源,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①认为人的理性是第一位的,是主观唯心主义,②人的心理是世界的本源,是主观唯心主义,④认为人的心理是第一位的,是主观唯心主义,③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源,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①②④与题干中的观点一致。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俗话说:“你不能改变天气,但能改变心情”这话告诉我们</p><p>A. 意识活动的内容由心情决定</p><p>B. 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p><p>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p><p>D.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你不能改变天气,但能改变心情”这话告诉我们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D适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A、B是错误的;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2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在后续的日子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并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上述材料说明</p><p>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p><p>②真理都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p><p>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p><p>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在后续的日子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并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③适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p><p>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p><p>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p>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用获得的认识指导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出真知,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发展,D适合题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不适合题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C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p><p>A. 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p><p>B.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p>C.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p><p>D.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树上结西瓜”变成现实,说明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以造福人类,故B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和改变,但人们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12日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将在轨实现“东方红三号”B平台功能和性能指标考核,开展我国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业务试验,</p><p>探索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十三号”的发射及其试验</p><p>①说明了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p><p>②提高了我国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能力</p><p>③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p><p>④表明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源于认识的需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十三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正确;人们不能改造规律,②错误;“实践十三号”的成功发射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实践十三号”将要开展的试验佐证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③正确;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是源于主观的认识的需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的战略需求。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在孵化高新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为国防建设提供新的物质支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应该</p><p>①认识到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p>②兼顾发展与安全的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③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联系</p><p>④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选项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建立联系。题目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应该兼顾发展与安全的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故②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p><p>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p>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p><p>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p><p>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适合题意。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适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即将在2017年年内通车的兰渝铁路共历时9年完工。其中,修了8年才打通的胡麻岭隧道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德国权威专家曾指出,胡麻岭隧道是不可能打通的。工程师夏荔和工友们不服输,用六年寻找新办法、勘探、挖掘,最终挖通隧道,解决了这道世界难题。这一事例启示我们</p><p>①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矛盾观</p><p>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物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p><p>③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p><p>④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德国权威专家曾指出,胡麻岭隧道是不可能打通的。工程师夏荔和工友们不服输,用六年寻找新办法、勘探、挖掘,最终挖通隧道,解决了这道世界难题。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同时说明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④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9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p><p>运用文化的作用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p><p>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p><p>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p><p>【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原因。解读设问,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属于文化,进一步解读材料信息,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回扣设问,围绕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而中国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p><p>我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p><p>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成为每个公民自觉行为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p><p>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性倾向进行评析。</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偏重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应多读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有促进作用的书籍,少一些功利性。</p><p>【解析】本题以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性倾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性倾向进行评析。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性倾向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大</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届三中全会</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届五中全会</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七大</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八大</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九大</p></td><td style="width:3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p></td></tr></table><p> </p><p>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p><p>【解析】本题以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过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运用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p><p>(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该报告的合理性。</p><p>(2)结合材料,说明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矛盾观智慧?</p></div></div>
<div><p>【答案】(1)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勇于迎接挑战。十九大报告既看到前景光明、挑战严峻,又指出要勇于变革,奋力夺取胜利。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以发展的姿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十九大报告既指出前景光明,又看到挑战严峻,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解决矛盾。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报告指出要勇于变革,敢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发展观、矛盾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发展观的知识,设问指向该报告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十九大报告分析意义。</p><p>(2)本题设问指向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矛盾观智慧,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矛盾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