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中学~学年度第三次学情调研高二政治试卷(必修)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8年由中国承办,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哲学大会的承办权。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是错误的,C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是正确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是正确的。本题是逆向性选择题,A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探讨的“形与神”,“物与心”等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上是在思考</p><p>A.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存在与思维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形与神”,“物与心”等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上是在思考存在与思维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有人因此总结幸福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的是</p><p>①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p><p>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必然宽 ④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心态决定成或败、心宽天地必然宽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③适合题意;奋斗改变命运、行动才有收获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的重要性,②④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能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的是</p><p>A.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p><p>B.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和“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p><p>C. “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和“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p><p>D.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和“我思故我在”(笛卡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全面的、相对的观点,形而上学坚持的是孤立的、片面的、绝对的观点。A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不适合题意;B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适合题意;C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D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上述材料主要说明的是</p><p>A. 任何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B.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C.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并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这说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p><p>A. 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物质的唯一特性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D. 万事万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性”指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适合题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A不适合题意;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C、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p><p>A. 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 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适合题意,A、B均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过科技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努力,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浩瀚宇宙架起了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材料说明</p><p>①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科学家的努力是获得认识的来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通过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这说明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高二学子在经历小高考的征途中,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此时,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否则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告诉我们</p><p>A. 客观物质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B. 规律是主观的,要遵循并创造规律</p><p>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意识能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材料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体验成功”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适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A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说法错误;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用心才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东西的。”这说明</p><p>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C.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我们用心才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东西的。”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适合题意;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给我们的辩证唯物论启示是</p><p>A. 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客观必须与主观相符合</p><p>C.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尊重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为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启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适合题意;A是辩证法思想,不是适合题意;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B是错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独行快,众行远”,要想走的远,就要大家一起走,这是因为()</p><p>A. 实践具有能动性</p><p>B. 实践具有社会性</p><p>C.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D. 实践具有历史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要想走的远,就要大家一起走,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社会性,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决定自1999年起调整招生政策,高校不再直接招收儿科专业的本科生。然而,“二孩”政策的出台,使“儿科医生荒”更加凸显。为此,2016年2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两部门宣布,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这一招生政策的变化说明 </p><p>①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着的,所以认识具有反复性 </p><p>③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④真理是具体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①是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③是错误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两部门宣布,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这一招生政策的变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着的,所以认识具有反复性,②④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 “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p><p>A. 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p><p>C. 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说明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A是错误的;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是不科学的;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p><p>A. 智者干虑,必有一失 B.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p><p>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是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体现的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不合题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体现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不合题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符合题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D不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15/10/605ab3df/SYS201807151003297260454640_ST/SYS201807151003297260454640_ST.001.png" width="315"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坚持真理,勇往直前</p><p>B.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p><p>C. 既要承认矛盾,又要善于逃避矛盾</p><p>D.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对于此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启示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适合题意;A、B不符合漫画主旨;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朝诗人李拜先诗云:“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p><p>A.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B.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p><p>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蕴含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道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AB项均说法错误;这句诗强调的是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别人的利益,拍手叫好;切自己的蛋糕,掉头就跑。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自我革命”强调了</p><p>A. 要敢于自己否定自己</p><p>B.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p><p>C. 要敢于否定一切</p><p>D.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事物飞跃</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自我革命”强调了要敢于自己否定自己,A适合题意,C是错误的;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8日,南京市政府办下发通知,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从开学第一周起实行“弹性离校”制度,缓解“放学早、下班晚”导致的部分家长接孩子难问题。实行“弹性离校”制度的哲学依据是</p><p>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B.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C. 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实行“弹性离校”制度的哲学依据是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A适合题意;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是错误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年末都会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在评选过程中,编辑部特别考虑时代价值、语言价值、社会价值。这些流行语</p><p>A.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B. 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p><p>C. 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D. 是对社会生活的如实反映</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这些流行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A适合题意,D是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B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p><p>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p><p>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启示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造好势,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材料说明</p><p>①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p><p>②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p><p>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动力 </p><p>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④适合题意;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是错误的;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两个文明”,从“三大纲领”到“四大建设”再到“五位一体”,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p><p>A.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p><p>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p><p>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应因时而变</p><p>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两个文明”,从“三大纲领”到“四大建设”再到“五位一体”,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B适合题意;A、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的梦想,在每个醒来的早晨敲打我的心房,告诉自己成功的道路还很漫长……所有经历风雨的温柔与坚强……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为我骄傲鼓掌。”励志歌曲《年轻的战场》启示我们</p><p>①需要有坚定的信念 </p><p>②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p><p>③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p><p>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励志歌曲《年轻的战场》启示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p><p>A.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C. 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D. 文化是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C、D是错误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是错误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是正确的,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扶贫攻坚中,中央不断聚焦“精神扶贫”,实施了“扶志工程”,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志”,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以精神扶贫的成效助推物质扶贫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说明</p><p>A. 文化的发展一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p><p>B.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精气神” 需要人们自觉培养</p><p>C. 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发展,精神落后是贫困落后的根源</p><p>D.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发现,A、C是错误的,B适合题意;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席慕容在《乡愁》中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语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p><p>①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p><p>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p><p>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p><p>④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p><p>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乡愁》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②④项与其蕴含的道理一致;①项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与题意不符;③项体现的是要加强个人科学文化修养,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以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强势登陆中国电视荧屏,成为了当下中国最火的电视剧。目前这部反腐电视剧已经吸引了数百万观众收看,有人将它称作中国版《纸牌屋》。《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p><p>A.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p>C. 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D适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是不科学的;文化对人有影响,大不起决定作用,B是错误的;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的数学文化也得到了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人类很长的历史中</p><p>A.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C. 古代的商人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的数学文化也得到了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人类很长的历史中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D适合题意。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p><p>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的功能</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①符合题意;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我们要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②是错误的;③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p><p>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了</p><p>①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强调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适合题意;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积极主动的,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这一思想对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仍具有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p><p>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C.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变化发展 D. 传统思想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基本内涵保持不变,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为政贵在行的传统思想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而习近平总书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适合题意;A、C题意不符,排除;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在内的古文书。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p><p>A. 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消极作用 B. 要全面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p><p>C.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C适合题意,A、B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这说明</p><p>A. 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中材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都是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的”,表明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D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A项表述错误;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万隆精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植根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着眼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相通,将目光投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亚非新未来、人类新图景。这说明</p><p>A. 经济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p><p>B.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p><p>C.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p><p>D. 要坚持民族虚无主义,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植根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着眼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相通,将目光投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亚非新未来、人类新图景。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C适合题意;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是错误的;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智慧自成语境”。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p><p>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 中华文化优于其它民族文化</p><p>C.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适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B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p><p>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p><p>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古籍的保护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①③适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②是错误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p><p>A.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p><p>B.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区域性</p><p>C.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p><p>D.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说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D适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是错误的;B、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p><p>A. 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 弘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p><p>C. 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D. 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这告诉我们</p><p>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p><p>②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③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p><p>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这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①④适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是错误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某校举行了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①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p><p>③是抵制西方文化的迫切需要 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某校举行了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④适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是错误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到创新,尤其是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p><p>【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基于对我国现存经济状况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由此大幅提高了经济要素生产率,进而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p><p>(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p><p>【创新法律】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在北京举行“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记者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同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成果显著。” </p><p>(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要修订和完善文化建设相关法律?</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基于对我国现存经济状况做出的重要决策。</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转变,提高了竞争力。</p><p>(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化,法律中一些条款已不适应时代要求,需要加以修订和完善。</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修改法律正是深化认识,追求真理的表现。</p><p>【解析】本题以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体现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p>(2)本题考查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要修订和完善文化建设相关法律,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随着《战狼2》的热播,让观众如痴如醉。《战狼2》热映的重要因素,在于其树立了一个独特的、性格坚强与意志力超强的个体英雄形象。主人公冷锋既有西方的完美英雄影子,无往而不胜;更有东方的人格——英雄和情感混合的因素,充满柔情和道德。他汇集了当今年轻人欣赏的聚合东西方影像的坚毅果敢的品质,构成了与大众接近且超越大众的优势。</p><p>材料二:《战狼2》一剧的成功,给我国影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镜鉴:在把握好主旋律思想的基调上,在创新中灵活吸纳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扎根生活,大胆嫁接各类精彩故事题材,令人耳目一新;邀请好莱坞团队参与影片的专业制作和拍摄,场面劲爆。最终《战狼2》的成功更加印证了“电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p><p>材料三:比起炫酷的动作场面、环环相扣的剧情和精彩的特效,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战狼2》体现出的满满爱国情怀。这部影片是一把钥匙,摸准了国民脉搏、回应了国民心声,让很多人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让中国强大起来的那一份自豪感。</p><p>(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该剧主人翁塑造成功的原因。</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战狼2》的成功对国产电影发展有何启示。</p><p>(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思考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div></div>
<div><p>【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该剧主人公具有独特的东方个体英雄形象,也有西方的完美英雄影子,无往而不胜。它汇集了当今年轻人欣赏的聚合东西方英雄的坚毅果敢的品质。</p><p>(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国产电影发展必须扎根于生活,取材于生活。</p><p>②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国产电影的发展应借鉴《战狼2》模式,把握好主旋律,在创新中吸纳流行文化元素,创作出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p><p>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国产电影的发展应该合理借鉴、吸收国际电影发展的有益成果。</p><p>④文化创新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国产电影发展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民的需求,获得人民的喜爱,创作出更多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p><p>(3)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p><p>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p>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p><p>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p><p>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p><p>【解析】本题以电影《战狼2》的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设问指向该剧主人翁塑造成功的原因。解答时首先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该剧主人翁塑造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p>(2)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战狼2》的成功对国产电影发展有何启示,实际是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战狼2》的成功细化分析。</p><p>(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思考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