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7:40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中能够同时体现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的是(    )</p><p>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吐故纳新       ③邯郸学步  ④唇亡齿寒 </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青出于蓝”体现了“青”与“蓝”是相互联系的,“而胜于蓝”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①应选;只有“吐故”才能“纳新”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经过“吐故纳新”事物会获得发展,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②应选;“邯郸学步”体现了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体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③不选;“唇亡齿寒”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  )</p><p>A. 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B. 革命的观点和阶级的观点</p><p>C.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 矛盾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B、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p><p>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p><p>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p><p>D. 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体现了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反映了形而上学观点,故材料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违背辩证法思想的是(  )</p><p>A. 牵一发而动全身    B. 静者不动,动者不静</p><p>C.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并没有违背辩证法思想,A项不选;“静者不动,动者不静”违背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并不属于辩证法的范畴,B项不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事物的整体出发,违背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没有违背辩证法思想,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p><p>A. 联系的观点</p><p>B. 发展的观点</p><p>C. 矛盾的观点</p><p>D. 辩证的否定观</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不是根本观点,A项不选;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C项正确;辩证的否定观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太极图由黑白不同.彼此相抱的两条鱼构成,蕴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摄.整体和谐,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p><p>A. 宇宙由元气构成,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p><p>B. 事物发展总是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起点</p><p>C.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p><p>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从辩证法角度来说明的,A项不选;事物发展总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观点错误,B项不选;“阴阳互摄,整体和谐,运动变化,生生不息”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C项正确;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和核心是</p><p>A. 质量互变    B. 对立统一    C. 辩证否定    D. 联系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B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总特征是(  )</p><p>A. 孤立和静止的观点</p><p>B. 对立和统一的观点</p><p>C. 运动和静止的观点</p><p>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  )  </p><p>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xa0;&#xa0;&#xa0;B. 孤立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p><p>C.全面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xa0;&#xa0;&#xa0;D. 矛盾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p><p>①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反映</p><p>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p>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p><p>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因为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反映。故①项错误。本题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   )</p><p>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唇亡齿寒   ③邯郸学步    ④吐故纳新</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青出于蓝”体现了“青”与“蓝”是相互联系的,“而胜于蓝”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①应选;“唇亡齿寒”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②不选;“邯郸学步”体现了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体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③不选;只有“吐故”才能“纳新”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经过“吐故纳新”事物会获得发展,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④应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体现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的是(    )</p><p>A.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p><p>B.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p><p>C.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p><p>D.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孤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不是唯物辩证法观点,A项不选;静止的观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B项不选;片面的观点不是辩证法观点,C项不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D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p><p>A. 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p><p>C. 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项正确;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并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p><p>A. 意识    B. 运动    C. 联系    D. 矛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D项正确;意识、运动、联系并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应观点能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的是(     )</p><p>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p><p>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p>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p><p>D. “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的是联系的辩证法观点,“人定胜天”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二者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A项不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辩证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二者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B项正确;“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C项不选;“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都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并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的分歧的是(   )</p><p>A.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p>B. “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p><p>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p><p>D.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辩证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二者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A项正确;“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都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并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B项不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C项不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的是联系的辩证法观点,“人定胜天”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二者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各级党政机关的投入,更需要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因为                                          (    )</p><p>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p><p>B.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p><p>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p><p>D.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 材料中对于三农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党政机关和广大农民两个方面,前者是投入,后者是自力更生,体现了一个问题的内外因两方面,故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2年12月一颗代号4179的巨型小行星“图塔蒂斯”跟地球“擦身而过”,我国嫦娥二号飞跃小行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通过数据分析专家称,小行星来袭纯粹是路过打酱油,打完酱油就回家,所以不会发生所谓的世界末日。这表明(    )</p><p>①事物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p><p>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p><p>③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p><p>④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专家们总结和概括的结果</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未必都存在一定的联系,①不选;数据专家经过分析发现小行星来袭不会发生所谓的世界末日,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②正确;数据专家经过分析发现小行星来袭不会发生所谓的世界末日,这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③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专家们总结和概括的结果,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从2009年到2011年,将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给这些高校毕业生提供学习实用技能、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哲学依据是</p><p>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p><p>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p><p>C.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p><p>D.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高校毕业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重视内因的体现,并不是强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A项不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高校毕业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B项正确;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的,C项不选;高校毕业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体现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廉从小处见,洁自心中生。”“惩教结合反腐败,德法并重促和谐。”从辩证法角看,这两副楹联体现了</p><p>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p><p>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④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属于辩证法的范畴,①不选;“廉从小处见,洁自心中生”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正确;“惩教结合反腐败,德法并重促和谐”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二是期望一下子就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三是洋教条盛行;四是一些媒体肤浅浮躁.跟风炒作;五是社会心态失衡,对待问题抱怨情绪大,指责多。从哲学上讲,要克服上述五种不良倾向,就必须(  )</p><p>①坚持唯物主义 ②反对唯心主义 ③坚持唯物辩证法 ④反对形而上学</p><p>A. ③</p><p>B. ①③</p><p>C. ③④</p><p>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些媒体肤浅浮躁,跟风炒作”“社会心态失衡,对待问题抱怨情绪大,指责多”等这说明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①②正确;“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这表明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p><p>A. 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p><p>B. 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p><p>C. 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p><p>D. 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诡辩论。“静既含动动不舍静”承认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是辩证法。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治理交通拥堵,其实,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p><p>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  </p><p>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p><p>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可以转化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辩证否定的观点,①不选;材料中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不同的治堵政策,这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正确;德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家都存在着堵车现象,这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但这些国家治堵的政策不同,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故材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③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给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胡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p><p>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p><p>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④事物是对立统一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三个“紧密结合”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①正确;“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不属于唯物辩证法道理,②不选;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蕴涵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③正确;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蕴涵了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道理,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古语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p><p>①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p><p>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p><p>③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p><p>④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是说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这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①应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②不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点,③应选;“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 是说骐骥骅骝这些千里马奔跑起来可以一日千里,但是用来抓老鼠就比不上猫科动物,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观点,④应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p><p>(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p><p>(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p><p>(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p><p>(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p><p>A. (1)(2)(7)</p><p>B. (3)(4)(5)(6)(8)</p><p>C. (1)(2)(3)(7)</p><p>D. (3).(4)(5)(6)(7)</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3)(4)(5)(6)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1)是量变与质变的观点,(2)对立统一的观点,(7)主次矛盾的观点,所以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p><p>(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p><p>(2)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p>(3)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p><p>(4)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p><p>A. (1)(2)(3)    B. (2)(3)(4)</p><p>C. (1)(2)(4)    D. (2)(4)</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联系具有条件性,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①不选;人的错误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这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正确;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不是人创造出来的,③不选;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反映了</p><p>A.矛盾特殊普遍性原理&#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xa0;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p><p>C.形而上学的观点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D.联系具有具体性、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反映了形而上学的观点,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花开花落各有时。”传说武则天曾下令百花一夜之间同时开放,惟独牡丹不开,被贬洛阳。今天,“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春天开放的牡丹,在冬季亦可怒放。“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春天开放的牡丹,在冬季亦可怒放。表明(   )</p><p>A. 矛盾具有特殊性</p><p>B.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p><p>C.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p><p>D. 联系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创立新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春天开放的牡丹,在冬季亦可怒放并不是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并不可以改变规律,B项错误;春天开放的牡丹,在冬季亦可怒放这是利用了外在因素,这体现了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项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人并不可以创立新的联系,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白菜”、“海宝蓝”……志愿者已经成为世博会最靓丽的风景线。对于“世博会后,中学生能否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这一话题,某高中生的观点是:能!他的理由是:</p><p>(1)从汶川到玉树,从残奥会到奥运会再到亚运会,到处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这些志愿者对中学生具有榜样作用。</p><p>(2)由20万注册志愿者和200多万城市文明志愿者参与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志愿者的“长跑”。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风气正在影响千千万万中学生。</p><p>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评价该高中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p></div></div>
<div><p>【答案】(1)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p><p>(2)志愿者已经成为中学生的榜样,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等。这些理由都强调了外因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理由中忽略了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当中学生认识到志愿者精神的价值,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他们才会在良好社会风气等外因的影响下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p><p>(3)因此,该高中生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观点。</p><p>【解析】本题以中学生能否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理由中忽略了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只有当中学生认识到志愿者精神的价值,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他们才会在良好社会风气等外因的影响下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角度说明该高中生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观点。</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0月23日,亚欧空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指出,空气污染需要全球治理。通观全球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虽然各国各有奇招,创意不断,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一是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及惩处,二是成立专业职能部门,三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和协作,四是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提升。</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我国治理空气污染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要充分认识治理空气污染的迫切性与严峻性。</p><p>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制定和实施治理空气污染的切实有效的措施。</p><p>③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治理空气污染既要吸收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p><p>【解析】本题以空气污染的全球治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因此本题的回答要采用相关矛盾观点来论述。结合材料,考生可从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充分认识治理空气污染的迫切性与严峻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和实施治理空气污染的切实有效的措施;我们要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治理空气污染既要吸收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等角度进行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一项复杂、艰巨、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单靠一两个国家是难以持久和深入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和普及空间科学、技术与应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空大国,中国一直在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航天交流与合作。中国已先后与十多个国家和机构签署了政府或机构间空间合作协议,建立了空间合作机制。</p><p>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航天交流与合作。</p></div></div>
<div><p>【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联系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中国积极发展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p>(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p><p>【解析】本题以我国与世界各国空间合作机制的建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具有普遍性、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积极发展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专家呼吁,应尽快实施石油安全战略,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同时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建立石油安全战略储备,构筑应付油价暴涨和短期供应中断的风险屏障体系。</p><p>结合材料,阐述上述石油安全战略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石油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石油供需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石油安全战略,应对石油及能源问题。</p><p>(2)事物的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才能克服油价暴涨和短期供应中断的风险。</p><p>(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保障我国石油安全,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石油海外供应渠道。</p><p>【解析】本题以如何解决我国石油供需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决定意识、因果联系、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石油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石油供需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石油安全战略,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才能克服油价暴涨和短期供应中断的风险,这体现了事物的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保障我国石油安全,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