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7:32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p><p>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p><p>②优秀文化能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p><p>③文化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力量</p><p>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汪曾祺曾说过“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百姓常言:“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无共同语不足以行天下,无方言不足以亲乡邦。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这表明</p><p>①方言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p><p>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与伦比</p><p>③普通话和方言各美其美</p><p>④普通话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无方言不足以亲乡邦,表明方言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①项符合题意;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这表明普通话和方言各美其美,③项符合题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言,材料并不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的哲学启示是</p><p>①哲学思想可以直接转化为促进自身成长的物质力量 </p><p>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实际</p><p>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p><p>④“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依赖于人认识能力的提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这句话的哲学启示是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因此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③项符合题意;哲学思想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促进自身成长的物质力量,①项说法错误;认识依赖于实践,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个荷花池,第一天荷花开放的很少,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是第29天。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下面说法与荷花定律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p><p>①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②不怕你慢,就怕你站</p><p>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p><p>④水滴石穿,绳锯木断</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荷花定律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要重视量的积累。②④项与荷花定律蕴含的哲理相一致;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即要不失时机促成质变,①项与题意所含哲理不完全一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③项与题意所含哲理不一致;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哲学命题与“一条朝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朝西的路”体现的辩证法思想相符的是</p><p>①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p>②朱熹:“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p><p>③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④黑格尔:“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题干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①④适合题意;“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适合题意;“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菜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p><p>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其“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p><p>②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p>③事物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p><p>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②④项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并不因其“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①项说法错误;事物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事物自身的属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1/502d0034/SYS201801022103001452378925_ST/SYS201801022103001452378925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没有看到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p><p>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p><p>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p><p>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③④适合题意;①②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经脉和络脉,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络脉如网络,为横行的分支。他们纵横交错,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立足整个经络体系,才能说明病理变化,进而指导辨证施治。经络学说蕴含的合理思想主要是</p><p>A. 系统与要素相统一</p><p>B. 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p><p>C. 量变与质变相统一</p><p>D. 运动与静止相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单位。材料中“只有立足整个经络体系,才能说明病理变化,进而指导辩证施治”体现了要坚持系统和要素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方法,,A适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  )</p><p>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p><p>②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肯定中实现飞跃 </p><p>③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内成长的         </p><p>④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②选项错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其吸收了旧事物当中的合理的因素,抛弃了过时的的因素。题肢③说法与题意无关,题目没有强调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内成长的。故①③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句话说,痛点就是起点。文化创新,必须知道我们的痛点在哪里。这是因为</p><p>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p><p>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p><p>③矛盾双方相互储存相互转化                </p><p>④文化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完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创新,必须知道我们的痛点、起点在哪里”,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文化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完善,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沾染许多恶习,久之,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最后自己也一同堕落。”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有(  ) </p><p>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p><p>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p><p>③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p><p>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p><p>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①④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②是错误的;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七旬老汉过冬福利领到超短裙”,经媒体报道后传得沸沸扬扬。2016年1月5日,陕西省岐山县相关部门紧急调查后回应称,这是“工作失误”。虽然部分事实已经澄清,但此事还是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说起扶贫,人们自然会想到大米、面粉、棉被、食用油……,想到千篇一律、形式僵化的扶贫模式。从辩证法角度讲,这种不看贫困对象实际情况、不管扶贫对象最需要什么的扶贫模式,违背的方法论要求是(   )</p><p>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②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p>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p><p>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的角度是辩证法,①是唯物论,不适合题意;不看贫困对象实际情况、不管扶贫对象最需要什么的扶贫模式,违背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③④适合题意;②是世界观,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鲜明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①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②能够直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p><p>③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p><p>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有利于推动时代前进步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它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并不能直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②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③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有利于推动时代前进步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p><p>①雾与氧作为哲学概念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p><p>②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p><p>③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二者具有抽象的同一性</p><p>④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的区别</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材料中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的区别,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都是对具体的物质的概括和总结,雾与霾都是具体物质,,不能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①说法错误;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二者具有具体的同一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p><p>①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人类的思想武器</p><p>②批判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与费尔巴哈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p><p>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p><p>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不能说是人类的思想武器,①不选;马克思主义批判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②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因而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③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因而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p><p>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需要。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 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p><p>【解析】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创设背景,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首先要调动知识,分析唯物论的主要观点。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面对……形势”“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等,分别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回答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许多人都乐于来褒贬一番,或是忧心忡忡,或是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茫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 “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同时代人们对“新一代”的不同认识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p><p>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实践水平不同,认识也就不同。</p><p>③不同时代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p><p>④“新一代”们的具体表现也各有不同,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p><p>【解析】本题以对于新一代的态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特征、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同时代人们对“新一代”的不同认识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实践水平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不同时代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的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p><p>见》(以下简称《意见》)。鉴于分享经济变化快、渗透广,作为指导性文件,《意见》没有对分享经济进行严格定义,而是对若干关键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阐迷,兼顾包容性和辨识性。在管理上,充分考虑分享经济跨界融合特点,坚持分类指导思路,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网络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p><p>在发晨思路上,我国政府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p><p>(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对分享经济管理思路的变化。</p><p>(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阐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意见》没有对分享经济进行严格定义,而是对若干关键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闸述,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管理上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动态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③做好与现有社会治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看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尊重了联系的普遍性④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2)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p><p>对待分享经济要鼓励创新,推动其发展。②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要包容分享经济的成长,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 引起质变,必须正视分享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审慎发展。(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解析】本题以《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为话题组织材料,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观点等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知识点限定较为具体,难度不大。</p><p>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对分享经济管理思路的变化。属于分析说明类解答题。首先分析设问,确定主干知识为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然后分析材料:“对若干关键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阐迷,兼顾包容性和辨识性”,看到了联系的条件性特点,把握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分类指导思路,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把握了联系变化的条件,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做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做到了在联系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新联系,拓展了新思路。最后整合成完整答案即可。</p><p>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阐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解答题。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等知识,然后结合“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取舍原理方法论。“鼓励发展”,认识到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看到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光明;“包容审慎”,认识到事物发展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坚持量的积累,适时促成质变。</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p><p>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p><p>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p><p>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p><p>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p><p>⑤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8517d9b6/SYS201801022037254270328735_DA/SYS201801022037254270328735_DA.001.png" width="23" height="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p><p>【解析】本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等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