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7:10

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p><p>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p><p>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p><p>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彩色 </p><p>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材料中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选B。①错误, 代表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错误,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27日,“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拉开序幕。演出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对朱国萍、刘真茂等一批道德模范的真情礼赞。他们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事迹表明,在当代中国(  )</p><p>A.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p><p>B. 核心价值内化于心,人人践行</p><p>C. 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p><p>D. 传统文化崇德向善,凝聚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道德模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这些感人的故事表明,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模范,不是指每一个人,B项与题意不符;在今天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方向,C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德向善,凝聚力量,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选项与此诗句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p><p>A.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p>C.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D.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A、B、D均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适合题意;C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适合题意。</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95.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1.25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名言警句</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团结统一</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p><p>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好和平</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勤劳勇敢</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p></td></tr><tr style="height:33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强不息</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p></td><td style="width:3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p>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心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委婉、细腻;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分布特点佐证了中华文化</p><p>A. 一方水土,&#xa0;一方文化    B. 独树一帜&#xa0;,独领风骚</p><p>C. 源远流长,&#xa0;博大精深    D. 薪火相传&#xa0;,一脉相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山西民歌的分布特点佐证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不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纵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了。而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p><p>①吐故纳新           ②博大精深          ③源远流长        ④求同存异</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纵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了。而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佛教最初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与结果表明了中华文化</p><p>A. 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    B. 具有其它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p><p>C. 始终尊重和接纳其它国家的文化    D. 具有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点</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与结果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适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B是错误的;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知名人士李敖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日本殖民统治者曾经在台湾实行了50年的日本化教育,结果台湾一光复,这种教育就摧枯拉朽都不见了,‘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也是一样。这种塞进去的文化是不会生根的。”对这一观点认识正确的是</p><p>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p><p>②只有实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才能实现民族同化</p><p>③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④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达到拒斥外来文化的目的</p><p>A.①②&#xa0;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塞进去的文化是不会生根的,是因为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故‘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文化的存在不会长久,①③正确; “民族同化”不应该是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目的,②说法错误;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④“拒斥”一词说法错误。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p><p>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①②适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③错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 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 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p><p>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p><p>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p><p>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p><p>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万众一心”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情怀”“坚韧品格”“砥砺我们奋力前行”“生生不息”,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故③④正确,①不合题意。②排除,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p><p>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p><p>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p><p>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p><p>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之魂,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也具有这样的地位和功能,故①③入选;这种精神并不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故②不入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确有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部分,但材料没有体现,故④不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15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p><p>A. 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p><p>B. 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p><p>C. 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p><p>D. 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纪录片《记住乡愁》中讲述的每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都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A说法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齐鲁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核外,更具有鲜明的山东特色。</p><p>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齐鲁文化的双重性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p></div></div>
<div><p>【答案】</p><p>(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儒家思想汲取了齐鲁文化的营养,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p><p>(2)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p><p>(3)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p>【解析】</p><p>试题分析:</p><p>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等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首先,“数千年”和“地域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汲取其他文化体现出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再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和山东特色,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p><p>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p><p>(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p><p>(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p><p>(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p><p>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解答本题需要把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精神等角度思考,联系民族复兴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2)本题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全球。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是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p><p>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美食节目《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以“寻找传家菜”为核心主旨,透过美食向观众呈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的人情温暖和技艺传承。节目通过展示一道道传家菜的传奇故事、独门技艺,以及一个又一个沉浸于美食世界的传奇人生,让埋没于市井的美味珍馐,隐藏在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在节目中大放异彩。</p><p>(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p><p>(2)假设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者,请就如何传承中国味道提出三点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p><p>②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p><p>③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特色,保留和传承中国味道,是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p><p>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保留和传承中国味道,使之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有利于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2)①在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中国味道更具活力。</p><p>②培育传统美食的继承人,壮大中国味道的传承队伍。</p><p>③既要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营养,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有,保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p><p>④发挥现代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扩大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并增强其感染力。</p><p>【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美食节目《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为背景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额知识。</p><p>本题第(1)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必要性。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华文化的魅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多样性等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p><p>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走向未来。</p><p>材料二:长征所体现的文化力量超越时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的人文支撑。站在新起点上,必须从长征中汲取精神力量,积聚前行动力。长征精神主要是: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民主团结、顾全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远甚于当年的红军长征,这就需要倍加珍惜井充分运用长征这个精神宝库,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密鲒合起来,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p><p>(2)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学习长征精神,要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使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更加贴近群众、深入民心。请你为此拟两条宣传标语。</p></div></div>
<div><p>【答案】(1)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的力量源泉。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④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p><p>(2)①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长征路;②争取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惧千般困难万般风险。</p><p>【解析】本题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材料中中国精神其实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所以本题实质上是考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用,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p><p>(2)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标语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的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学习长征精神,要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设计。</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