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处理好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系。同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是因为</p><p>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p>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③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p><p>④认识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实践的深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是基于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p><p>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p><p>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②③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是正确反映,④表述绝对化。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拟可深思!”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仆地不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p><p>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r />②别人的真理性认识对自己来说是谬误</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r />④物质是运动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文意思是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结果只会事与愿违,落下把柄,甚至失去自己。适合别人的不一定也适合我们,我们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进去,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桌子锯掉一足之前还可以忐忑左右的站立,可当它听从鼎的建议后,连忐忑左右都不可能了,可悲啊!启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①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表述错误;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④表述不科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p><p>A.客观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抽象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指的是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旁边响着也听不见,这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由此可见,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把金和铜结合,发明了一种光热转换效率高、催化性能好的新型纳米材料——金铜合金纳米材料,这种被称为“纳米之星”的新型材料可有效治疗小鼠乳腺癌,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这体现了</p><p>①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p><p>②意识具有目的性,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p><p>③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p><p>④意识具有主动性,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发明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①③正确;②夸大了意识目的性的作用,排除②;材料强调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不是强调意识的变化,排除④。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整个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与AlphaGo(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展开对弈。AlphaGo三胜柯洁。这说明</p><p>A. 人工智能的思维巳经超越了人类</p><p>B. 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延伸和物化</p><p>C. 人工智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p><p>D. 人工智能具有主观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延伸和物化,本身没有思维,没有能动作用。B项说法正确;AC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要清楚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p><p>①真理具有多个,必须理清改与不改的内容 </p><p>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改与不改没有明确的界限</p><p>③真理是具体的,改与不改的内容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p><p>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真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解答。选项①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多个,但真理只有一个,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有明确的界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对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只有划清两者的界限,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排除;选项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试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尔抓住这一意外的发现没有放弃,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由此发现了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印证了</p><p>①真理的发现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过程 </p><p>②任何真理都是从谬误发展而来的</p><p>③真理的发现离不开认识主体的努力 </p><p>④人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波义尔抓住这一意外的发现没有放弃,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由此发现了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印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真理的发现离不开认识主体的努力,③④适合题意;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但不是偶然的过程,①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不是从谬误发展而来,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引导学生全面真实认识日本侵华罪行和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后,将现行各级各类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修改表明</p><p>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真理</p><p>②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统一</p><p>③原有真理在实践中已被推翻</p><p>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说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真理,①正确;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不选;真理不能被“推翻”,③错误;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抗战历史,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p><p>下列与“撸起袖子加油干”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p><p>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始不垂翅,终能奋翼</p><p>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④为渊驱鱼,为丛驱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⑦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撸起袖子加油干”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实践中去,①②与题意相符,适合题意;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④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均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二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就没有必要较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p><p>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p><p>②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p>③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对认识对象的创新</p><p>④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不同而不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效,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即使是对认识对象的创新,也需要原型,故排除。题肢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城镇化即等同于城市建设”,长期以来,这一思维被很多施政者奉为圭臬,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城镇化目标落实到“人”上面,是对过去“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发展理念的一种纠正;同时强调要带动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说明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 </p><p>①是一个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过程 </p><p>②是一个产生多个真理性认识的过程 </p><p>③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深化的过程 </p><p>④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材料中强调了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城镇化目标落实到“人”上面,是对过去“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发展理念的一种纠正,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④正确;①不选,因为任何认识都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②不选,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对一个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指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力争在科技关键环节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立地”就是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p><p>①“立地”是“顶天”的目的和归宿 </p><p>②“顶天”蕴含的创造性思维是“立地”的源泉 </p><p>③不能直接为“立地”服务的“顶天”是没有价值的 </p><p>④“顶天”与“立地”的对立统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顶天”是指要取得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的认识,“立地”是指要把这种认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指的是实践。“立地”即实践是“顶天”——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正确;创造性思维不能是实践的源泉,②错误;科技成果也可以间接地为实践服务,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顶天”与“立地”的对立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对立统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芈月传》的热播,对西安兵马俑到底是谁的陪葬品的争议尘嚣日上。传统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p><p>①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难有评定标准</p><p>②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谁对谁错</p><p>③表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p><p>④折射出意识的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有的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表明了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孰对孰错。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难有评定标准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从唯物论角度看,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的“势”就需要 </p><p>①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②重视量变与质变相结合 </p><p>③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④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从唯物论角度看,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的“势”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①③适合题意;②④是辩证法思想,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论,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体现了</p><p>A.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B.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p><p>C. 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D. 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是不科学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是不科学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体现了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适合题意;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认识,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诗人对“丰收”与“蛙声”的描写 </p><p>①是对客观联系的能动反映 ②把主观意志强加给了客观事物 </p><p>③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④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客观联系</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诗人对“丰收”与“蛙声”的描写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客观联系,要求我们要从固有的联系出发把握事物,①③④适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主观意志强加给了客观事物陷入诡辩论,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辉煌中国》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纪录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p><p>A. 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B. 新事物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弱点</p><p>C.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D.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纪录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B、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中人们发现某些药品与食物之间存在相克关系,它们的营养素、化学成份会相互抵抗、制约,若搭配不当,会引起中毒反应。如钙片忌菠菜,抗生素忌果汁等等。这表明 </p><p>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孤立的事物 </p><p>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p><p>③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们不能调整原有的联系 </p><p>④应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活中人们发现某些药品与食物之间存在相克关系,它们的营养素、化学成份会相互抵抗、制约,若搭配不当,会引起中毒反应。这表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应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①④适合题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均是客观的,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的发射到神舟十一号的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并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太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这说明:</p><p>①人类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创造规律</p><p>②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必须实践</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p><p>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规律、创造规律,①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必须实践,材料体现了这一点,②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通过实验找到了操控小鼠特定记忆的方法。他们用激光束来照射小鼠脑部,触发神经细胞,既能删除其存在记忆,也能植入原来没有的记忆。但是,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人 类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这表明</p><p>①生物的反应形式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 </p><p>②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p><p>③人类社会的实践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p><p>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避免的趋势</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用激光束来照射小鼠脑部,触发神经细胞,既能删除其存在记忆,也能植入原来没有的记忆,这说明生物的反应形式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①适合题意;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类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这表明人类社会的实践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适合题意,排除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苹果种植户过去种植“随大流”、销售“靠运气”,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后来,他参加了当地政府举办的互联网知识培训,学习掌握了许多新知识。他根据网上订单来安排生产、管理、销售、当苹果才开花时,销售已经结束了,他又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果田,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摘,享受田园之美、体验侗族自乐,带动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这说明</p><p>①农民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p><p>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力才能调整改变</p><p>③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④自在事物的联系通过知识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安排生产、管理和销售,这说明他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①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人能利用联系但不能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②不选;材料表明苹果的生产、销售这些生产者与种植物、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正确;自在事物的联系并不能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在作风建设中要明确“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下列与“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蕴含哲理相似的是</p><p>①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②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p><p>③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故“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选项体现的哲理与题意相符。故①②入选。③选项体现了意识对人的作用。④选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2017年第13号台风刚过,第14号台风帕卡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于8月26日白天移入南海东部海面,并于27日在广东中部到海南东部一带登陆(25-33米/秒,10-12级,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p><p>台风每年都会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于是开始总结经验,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p><p>结合材料,请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防台抗台要以台风运动的规律为依据,而不能人为割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p><p>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在防台抗台中,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p><p>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防台抗台中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p><p>④在防台抗台中要反对那种试图消灭台风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也要防止强调客观困难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p><p>【解析】本题以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包括的主要知识: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人们在防台抗台中的做法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变化实际制定、调整、完善土地政策1982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p><p>1986 年 6 月 25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将 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开;2016 年 11 月 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流转的 意愿,依法推行“三权分置”,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而实行所有权、 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 制度创新。</p><p>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均与当时的客观实际相符合;</p><p>②真理是具体的。根据“三农”实际,制定、调整、完善土地政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农村土地政策调整是适应经济发展和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p><p>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基于土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不同作用制定不同的政策,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p><p>【解析】本题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变化实际制定、调整、完善土地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依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即考生可以从真理的含义、特点以及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角度进行展开叙述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近,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鼓励政策。行业专家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和消费者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予更多耐心,不能因新能源汽车尚不完善而予以否定;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坚定信心,不断改进完善新能源汽车生产工艺,逐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大规模量产要求。</p><p>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行业专家的看法。</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是必然趋势。(4分)</p><p>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系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我们既要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满信心,又要支持和保护其发展。(4分)</p><p>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注重量的积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促进发展。(4分)</p><p>【解析】试题分析:</p><p>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结合材料中行业专家的观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原理组织答案。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些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说明事物是普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是必然趋势;“社会和消费者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予更多耐心,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坚定信心”,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待新能源汽车,我们要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其发展。</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