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p><p>A.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B. 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p><p>C.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 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A项符合题意;淡化地缘政治效应并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B项说法错误;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说法错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p><p>A.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B. 超越生活、改变社会</p><p>C. 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A项符合题意;好的文化作品要扎根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但一味追求超越生活的创作,是无法给人民带来经典作品的,也无法产生深远影响、改变社会。故B项说法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文化作品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如果文化创作只继承传统,不顾时代条件,只为满足大众而忽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则无法创作精品力作。故C项说法错误;题目强调的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对文化创作的决定作用,不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故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p><p>A.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B.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p><p>C.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D. 用人以德,唯德是举</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B项强调德才兼备,符合这一人才培养要求;A项强调才的重要性,与题意要求的德才兼备不符;C项意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服务,与题意要求不符;D项强调德的重要性,与题意要求的德才兼备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出行的新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实现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需要 </p><p>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精神血脉</p><p>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文明风尚</p><p>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p><p>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实现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需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文明风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4小时免费对群众开放的城市书房,己经成为温州的城市地标,成为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城市书房的文化价值在于</p><p>①提升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p><p>②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p><p>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p><p>④保障市民的袪本文化权益</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城市书房的文化价值在于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①④项符合题意;24小时免费对群众开放的城市书房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②项与题意不符;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精华也有糟粕,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同时,全国抗战主题纪念馆和部分城市同步举办纪念活动。举行这一纪念日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p><p>①以史为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p>②面向未来、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p><p>③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④唤醒民族意识、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抗战主题纪念馆和部分城市同步举办纪念活动。举行这一纪念日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①③选项入选。②④选项夸大了这一纪念活动的文化价值。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梦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 材料一: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零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造成阅读障碍,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争论。</p><p>赞成派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p><p>反对派则认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p><p>(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p><p>材料二: 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举办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p><p>(2)《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p><p>(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答案一:赞同。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③评议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p><p> 答案二:反对。理由:①文化需要交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评议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语言,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和中华文化的传承。</p><p>(2)①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或者选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诗词节目,激发出了观众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认同感);②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或者优秀的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或者能够帮助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③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或者借助大众传媒,发挥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扩大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④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或者着眼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和喜闻乐见的诗词节目)。⑤创新诗词节目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对观众有强大的吸引力。注评分要求回答其中四点</p><p>(3)①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注评分要求回答其中两点,其他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p><p>【解析】(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p><p>这类题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关键是按照知识要求阐明理由。</p><p>如赞成,理由可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然后从反面说明如果过度使用外来语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p><p>如反对,理由可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方面知识,阐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从反面说明不要担心吸收外来语言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会在吸纳优秀外来文化中与时俱进,发展的更好。</p><p>(2)《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p><p>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成功的理由,然后与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相对应,归纳出原因。</p><p>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华诗词大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具精致,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激发了观众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认同感;中华诗词大会重视发挥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中华诗词大会着眼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和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创新诗词节目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对观众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华诗词大会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技术,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扩大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p><p>(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p><p>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每个学校都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建议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实际,提出具体而便于操作的建议。如开设课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中华优秀诗词朗诵、歌咏比赛、班报、手抄报、微信公众号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p><p>材料一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p><p>(1)根据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p><p>材料二: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p><p>(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p><p>材料三: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首次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p><p>(3)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出其中之一皆可2分)。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p><p>(2)①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②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3)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②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事业。其他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p><p>【解析】(1)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p><p>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与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接说明依据。</p><p>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的知识,阐明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抓住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这一关键词,联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知识,阐明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抓住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这一关键词,阐明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p><p>(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p><p>文化传播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意义等,可运用相关知识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对于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华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有着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p><p>(3)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要学会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材料中谈到了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教育事业、文化扶贫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