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华一中--学年上学期高二政治11月月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 年春节期间,在美国数百名中国师生与上千名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庆新春;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在曼谷唐人街盛大开幕;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乐会”、“北 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p><p>①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br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r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也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热播,一位学者评论说: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选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这表明</p><p>①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华经典诗词能契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内心</p><p>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华经典诗词能使读者得到精神滋养</p><p>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旌性,中华经典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p><p>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诗词意蕴的感悟是相同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子所以“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是因为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华经典诗词能契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内心,体现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华经典诗词能使读者得到精神滋养,选A;③不选,因为文学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而不仅仅是诗词;④不选,因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不代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诗词意蕴的感悟是相同的,而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加拿大2017“欢乐春节”压轴大戏——渥太华冰上龙舟节在世界著名的自然、文化遗产所在地里多运河成功举行,此次冰上龙舟节系北美首创,共有来自加、美多地的60支队伍参赛,全天吸引观众人数约十万人。该活动</p><p>①便于促进中国龙文化与加拿大冰雪文化有机融合</p><p>②丰富了加拿大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中加文化交流互鉴</p><p>③说明中国的龙文化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p><p>④有利于促进加拿大文化在中国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冰上龙舟节将中国的龙文化和加拿大冰雪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推动中加文化交流互鉴,①②正确。③表述片面。材料主要强调中国文化在加拿大的传播,增强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④不选。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江东去的豪迈、杨柳依依的悱恻、长河落日的壮阔、彩笺尺素的缠绵、马革裹尸的肝胆、海纳百川的胸襟、乘风破浪的逸兴、青天揽月的壮思——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东方审美意境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共存与融合中渐趋一致</p><p>②东方审美意境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p><p>③中华传统文化完整阐释了东方审美意境的价值</p><p>④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是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中“渐趋一致”的表述错误。③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审美意境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是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故②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书典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25/10/55d6fa24/SYS201809251003410092595851_ST/SYS201809251003410092595851_ST.001.png" width="295" height="9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增强国力,丰富阅历</p><p>②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p><p>③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④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故②④入选。①选项中“增强国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③选项错误,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日,“2017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简称“文惠券”)正式发放。“文惠券”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项目,由补贴文化生产经营单位转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即由政府财政直接对消费者在戏剧欣赏、图书音像等七大领域的文化消费进行现金补贴,让消费者直接享受到实惠。由此可见</p><p>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影响</p><p>②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随经济发展得到更好保障</p><p>③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人们更方便的获得文化产品</p><p>④政府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知识点。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直接给文化消费者进行补贴,说明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随经济发展得到更好保障。③不合题意,题干不是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问题。④不合题意,政府现在建设的中心环节仍然是经济建设。</p><p>故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城乡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上出现了一批批“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及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公益广告喷绘,而且内容持续不断保持更新,都用浓郁的中华文化视觉元素传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这有助于</p><p> ①扬善惩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p><p>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p><p> 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p><p> 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不涉及科学文化修养。②选项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题目中,我国利用城乡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选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这有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故③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己文化生活环境或者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会极大阻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效预防文化休克,要求我们</p><p>①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能力</p><p>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p><p>③用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p><p>④支持先进、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改造落后、腐朽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我们要抵御的是不良的外来思想文化,不是对所有的外来思想文化都进行抵御,①不选;有效预防文化休克,就要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要建设文化强国,凝聚社会共识,②③正确;我们改造的是落后文化,对腐朽文化不是改造,而是抵制和取缔,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余秋雨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练,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溢,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p><p>A.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p><p>B. 接受科学文化的陶冶有利于提髙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p><p>C. 阅读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p><p>D. 读书是提髙思想道德修养的来源</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阅读好书“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溢,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接受科学文化的陶冶有利于提髙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体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A项不选,B项正确;材料表明阅读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没有体现阅读能提高科学文化修养,C项不选;读书不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来源,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上述观点</p><p>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p><p>②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p><p>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局限性</p><p>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题的观点认为天地是世界的本源,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故①符合题意;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木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故④符合题意;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故③错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把原子、分子等当成世界的本源,故②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2月11日,LIGD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但引力波带来的认知革命绝不止于此。每次人类获得新的观测工具时,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 引力波探测器必然会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发展。材料进一步佐证了</p><p>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p><p>②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要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p><p>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选项错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在对规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题目中,每次人类获得新的观测工具时,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 引力波探测器必然会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发展。材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故③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种关于自由的认识</p><p>A. 正确,认为自由可以不存在于规律之中</p><p>B. 正确,认为自由是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利用规律</p><p>C. 错误,认为规律不存在于自由之中,是形而上学的</p><p>D. 错误,认为自由是使规律为目的服务,是唯心主义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该观点认为自由是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利用规律,故是正确的。A选项错误,自由必然存在与规律之中。C、D选项判断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年伊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种“火箭军”诞生了。从第二炮兵到火箭军,从兵种到军种,火箭军改变的是名称、阵形,不变的是战略导弹部队的能力和气质。火箭军的变与不变体现了</p><p>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r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p><p>③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br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新年伊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种“火箭军”诞生了。从第二炮兵到火箭军,从兵种到军种,火箭军改变的是名称、阵形,不变的是战略导弹部队的能力和气质。火箭军的变与不变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①②入选。③选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选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p><p>材料一:共享单车是城市慢行系统的模式创新,也是“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交通方式,对解决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特别见效。作为新生事物,它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出现了一些问题,共享单车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成为了衡量市民百姓文明素质、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诚如网友所说,我们与文明之间,也许恰好隔着一辆共享单车的距离。各种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短板,结果就是经营共享单车的公司企业、地方部门以及市民百姓多方共输。共享单车的背后是共享经济,而共享经济需要“共享文明”来保驾护航,如果缺失了“共享文明”,必然会带来共享经济的损失,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阻碍。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就从珍惜与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一辆共享单车开始。 </p><p>材料二:儒家思想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变化。儒家思想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 </p><p>系,在与其他文化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儒家思想文化并非十全十美,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摒弃不适于当代的部分,亦是对儒学的一种新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化的振兴,不是以十年、百年计,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无数次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在对过往的不断扬弃中方能慢慢归于坦途。</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共享文明对市民和社会的作用。</p><p>(2)儒家文化,从原始的儒家思想经过汉唐宋明,发展到今天的新儒学,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儒学的新生。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原因。</p><p>(3)结合材料二及哲学知识,请你运用所学的“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怎样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p></div></div>
<div><p>【答案】(1)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共享文明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促进城市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p><p>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享文明可以带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p><p>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共享文明可以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p><p>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享文明将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增进人民群众福祉。</p><p>(2)①社会实践是儒家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儒家思想文化创新要经历的必然过程(2 分)</p><p>②儒家思想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使其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儒家思想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p><p>④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在批判继承、革故鼎新中儒家思想文化获得新的发展。</p><p>(3)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必须要立足于时代,摒弃不适于当代的部分。</p><p>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要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在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中促进儒家文化不断发展。</p><p>③要尊重客观规律。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必须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交往传播中吸收异质文化。</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它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儒家思想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共享文明对市民和社会的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等相关知识。首先,从文化的社会作用的角度而言,共享文明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促进城市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其次,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而言,共享文明可以带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三,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共享文明可以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说明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观点:儒家文化,从原始的儒家思想经过汉唐宋明,发展到今天的新儒学,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儒学的新生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然后多角度充分发散思维进行作答即可。本题考生可以从社会实践是儒家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儒家思想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使其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儒家思想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原因以及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的角度加以分析即可。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怎样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首先,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要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必须要立足于时代,摒弃不适于当代的部分;其次,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说明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要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在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中促进儒家文化不断发展;第三,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说明推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必须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交往传播中吸收异质文化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教育部决定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 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 8年算,还是以 14年算?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有关专家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把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p><p>材料二:文化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某市要求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践行“追求德艺双馨,坚持德才兼备”的行为规范,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p><p>材料三:2017年 3、4月间,投资 1.2亿元的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掀起一场久违的“全民追剧热”。看来,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电视剧不只历史和穿越,《人民的名义》还原反腐生态、追寻腐败本原、反映人民关切、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是近年来的优质国产正剧。《人民的名义》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 hold住黑暗。</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把道德追求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去。</p><p>(3)《人民的名义》让“光明 hold 住黑暗”,掀起一场久违的“全民追剧热”。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人民的名义》取得成功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1)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在教材中全面落实 14年抗战概念,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p><p>②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p><p>③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警醒全体国民牢记历史、珍惜和平。</p><p>(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道德品位较高的主旋律作品。</p><p>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将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进行再塑造,创作大量歌颂道德模范的作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p><p>③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脚踏实地,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p><p>(3)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人民的名义》遵循了创作规律,对现实素材做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反映人民关切、吻合时代脉搏,让“光明 hold 住黑暗”,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p><p>②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在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素材做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充满了正面的力量,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教育部决定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年抗战概念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某市要求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践行“追求德艺双馨,坚持德才兼备”的行为规范为背景材料,材料三以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并引发广泛关注为背景材料,分别考查考生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材料中,在教材中全面落实 14年抗战概念,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故可以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可以从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可以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角度,说明其有助于警醒全体国民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把道德追求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去。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角度,说明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道德品位较高的主旋律作品;其次,可以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将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进行再塑造,创作大量歌颂道德模范的作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可以从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人民的名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哲学生活的规律的相关知识。材料中,《人民的名义》遵循了创作规律,对现实素材做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反映人民关切、吻合时代脉搏,让“光明 hold 住黑暗”,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故可以从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在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素材做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充满了正面的力量,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可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