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4:37

福建省华安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文)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p><p>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p><p>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运动与静止不可分割</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①②适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p><p>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自然规律的创新 </p><p>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 </p><p>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p><p>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以为内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与2016年提法一致,但在具体实施上会有新的变化。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p><p>A.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意识有时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p><p>C. 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与2016年提法一致,但在具体实施上会有新的变化。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适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B说法是不科学的;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是错误的;D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p><p>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p><p>C. 不同的立场、观点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人平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意,题中不科学的植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适合题意,B错误;题中没有涉及不同的立场、观点,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中没有涉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人人平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p><p>A. 人们的世界观不一定是正确的</p><p>B. 世界观受方法论的支配</p><p>C.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D. 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D是正确的。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A是正确的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B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p><p>①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p><p>②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③对时代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p><p>④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①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因而它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②④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会对时代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p><p>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p><p>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p><p>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p><p>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p><p>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中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题中没有条件取得幸福,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强调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把幸福建立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有其局限性,但也不是不可取和不现实的,题中并没有扩大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①③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br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p><p>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p><p>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费尔巴哈是唯物论者,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③④适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不适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人们还未发现珠穆朗玛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我们的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质</p><p>A.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B. 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p><p>C. 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    D. 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当人们还未发现珠穆朗玛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我们的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A适合题意;B没有体现;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C是不科学的,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改造过的”意在表明</p><p>A. 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储存器    B.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p><p>C. 观念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    D. 主观是对客观的虚幻反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改造过的”意在表明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B适合题意;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A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p><p>A.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p><p>C.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D.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表明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适合题意;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不是分泌物,A错误;意识产生的源泉是客观存在,B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不开社会实践,C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下列有关雄安新区的说法与哲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p><p>①雄安新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改革和发展——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②雄安新区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p><p>③雄安新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积累之中</p><p>④雄安新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坚持辩证否定观,自己否定自己</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雄安新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改革和发展,这体现了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雄安新区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这体现了要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②不选;雄安新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体现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积累之中,③不选;雄安新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这体现了要坚持辩证否定观,自己否定自己,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传,酷热天气时,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将另一侧车门开关五次,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王先生试用此法,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在傍晚环境温度下降时使用,效果则较为明显。这表明</p><p>①只有自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p><p>②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能够发现网传观点的真伪</p><p>③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p><p>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的做法表明,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④项符合题意;间接经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①项说法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p><p>A. 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 相对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p><p>C. 辩证法、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D. 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法;“方生放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故对应正确的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发故障,在没有指令的前提下打砸展台玻璃,砸伤路人。机器人“小胖”原本是为儿童研发,主要用于教育,不过目前看来它存在较大的缺陷,家长们不会放心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它陪伴,但这并不能阻止科技前进的脚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p><p>①正确地认识事物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p><p>②社会领域的新事物,其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p><p>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p><p>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p><p>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机器人“小胖”原本是为儿童研发,主要用于教育,不过目前看来它存在较大的缺陷,家长们不会放心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它陪伴,但这并不能阻止科技前进的脚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认识事物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②适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p><p>A. 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 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p>C. 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    D. 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干说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结果,事与愿违,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特色小镇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明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特色小镇不能就小镇说小镇,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四处开花,而是应该结合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来做实做活。为此,特色小镇一定要结合三大区域战略、四大板块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城市群发展来进行谋篇布局。这体现了</p><p>A.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 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变</p><p>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特色小镇不能就小镇说小镇,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四处开花,而是应该结合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来做实做活。为此,特色小镇一定要结合三大区域战略、四大板块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城市群发展来进行谋篇布局。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宣布成立10亿美元基金支持脑科学研究,首批将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亿美元。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激烈争议,有人说,陈天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贡献私人财产,这种做法值得表扬。也有人说,陈天桥身为中国人,在中国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却把钱捐给了并不差钱的美国人,有失意义。这表明</p><p>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p><p>②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其价值判断也就不同 </p><p>③得到多数认识主体认同的看法才具有正确性 </p><p>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针对陈天桥捐款问题展开争论,说明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其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差异性。①②项符合题意;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不是多数人的认同,③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没有体现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④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广大美术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育自己的史识、史才、史德,按照艺术规律对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形象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广大美术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p><p>①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p><p>②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p><p>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p><p>④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④适合题意;①③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某乡水果资源丰富且毗邻县城,交通便利。根据这种状况,乡委乡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的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脆蜜桃、草莓、凉薯、西瓜、李子等特色时鲜水果种植。在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和真抓实干下,该乡培育出“勺哈脆蜜桃”“浦口凉薯”“新农草莓”等特色水果产业,乡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p><p>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乡立足于资源区位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要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该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p><p>【解析】本题以乡委乡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的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指向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要自觉树立正确意识;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更加注重质量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逐步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社会。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克服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逐步营造共建美丽中国的社会发展氛围,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p><p>请结合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表现。 </p><p>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要不断克服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努力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p><p>【解析】本题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设问指向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M自治区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建立扶贫大数据信息库,在中央“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原则指导下,实行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扶贫效率;同时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做到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帮扶。“十二五”以来,该自治区已累计助力脱贫近1000万人。</p><p>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M自治区脱贫工作中的做法。</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M自治区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措施。坚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做到措施精准,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M自治区在中央统一原则指导下,具体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高扶贫效率。</p><p>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M自治区改变了以往在扶贫工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等不分主次的做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p><p>【解析】本题以M自治区脱贫工作中的做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设问指向分析M自治区脱贫工作中的做法,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上述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历时两年,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191849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这部重要法律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p><p>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现实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制定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实施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p><p>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p><p>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劳动合同法》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p><p>【解析】本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设问指向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生价值观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制定《劳动合同法》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华安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