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4:36

重庆市大足一中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二)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往往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礼貌,西方人则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这说明(  )</p><p>A.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p>C. 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D. 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同一行为的不同认识强调了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正确;AB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推动了我国文物事业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在文物的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还存在“脱靶”现象。有的保护手段单一,保护技术缺乏针对性;有的开发不当,只讲眼前利益、不顽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忽视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物保护?</p><p>材料二  2017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6周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回答新的历史命题。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以更大发展成就告慰先辈、告慰历史,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舞台上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p><p>(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文物保护,使人们可以通过文物领略历史上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p>②文物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发挥文物的服务和教育功能,有利于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事业。</p><p>④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p><p>⑤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p><p>(2)①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学生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②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中学生既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⑤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我国加强文物保护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 “九一八事变”86周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物保护。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此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物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塑造人生以及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考生着重可以从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及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入人心、浸润心灵。</p><p>材料一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p><p>材料二  中国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一位中华儿士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p><p>《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的特点,选用的诗词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节目吸取了以往一些同类文化节目的经验,突破了固有的叙事套路,以现代形式精彩而鲜活地呈现传统文化,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满足了观众多个方面的期待与诉求,激发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指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成功经验。</p></div></div>
<div><p>【答案】(1)①提高人们的诗词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p><p>②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和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扩大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影响。</p><p>③展示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 (2)①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②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③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同类文化节目的制作经验。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p><p>【解析】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入人心、浸润心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本题要求考生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涉及到的知识范围相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要明确。首先,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说明其能够提高人们的诗词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其次,从大众传媒的作用的角度,说明传播和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扩大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可以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说明其能够展示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最后,可以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指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成功经验。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首先,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来看,其成功是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的角度,分别说明其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以及能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结合材料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p></td><td style="width:253.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传播既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横向间的相互交流,又表现为同一民族和国家文化纵向上的继承与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p></td><td style="width:253.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文化继承</p></td><td style="width:253.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基础和前提</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传播、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p></td><td style="width:253.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做到生产方式绿色化与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贵在人人参与,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每个人的力量叠加起来,就足以实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绿色愿景。全民生活方式绿色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把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落实到日常行为和具体行动上,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新风尚,让生活方式绿色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让生活方式绿色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材料二  近两年,由各种畅销或络小说IP改编的电视剧霸占各大卫视荧屏(所谓“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由于有原著或者演员的粉丝基础,IP往往“未播先红”,导致各大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纷纷加大投入。竞争的激烈也使版权费蹿升,目前IP剧也逐渐变成了“快速+颜值+高投入”的模式,而一旦某部剧大火,随之而来的电影、游戏、书籍立马也成为制作公司赚钱最直接的方式。对此,有人担心:持续发酵的IP热会让国产影视剧成为流水线制作,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压制原创剧的发展,失去大众传媒所应承担的文化和社会责任。也有人说:火到国外去的《甄嬛传》、《琅琊榜》等电视剧,虽也是IP改编,但制作精良,实现了收视和口碑双赢,IP改编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影视产业IP改编现象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1)①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让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成为社会公德和文明自觉。</p><p>③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践行绿色消费的小事做起。</p><p>(2)①影视文化产业IP改编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确实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p><p>②但是影视文化产业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精品。而且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也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p><p>③对影视文化产业IP改编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个人也应增强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推动绿色发展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各种畅销或络小说IP改编的电视剧霸占各大卫视荧屏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让生活方式绿色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要让生活方式绿色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公民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其次,可以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可以从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践行绿色消费的小事做起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影视产业IP改编现象的认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首先,可以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角度说明影视文化产业IP改编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确实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其次,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角度说明应该发展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也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第三,从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的角度,说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个人也应增强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市大足一中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二)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