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4:28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五中学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卷政 治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本届文博会文化项目和产品总成交额2 648.18亿元,比上届增长13.9%。材料表明 </p><p>①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 </p><p>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博会文化项目和产品总成交额2 648.18亿元,比上届增长13.9%”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③④正确;①②强调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材料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选。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的产权。下列诗句寓意与世界读书日主旨较为符合的是(  )</p><p>A.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p><p>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C.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p><p>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信息,进行针对性选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强调了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强调了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0年5月17日闭幕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交活跃,总成交额达到1084.34亿,合同成交额达到348.72亿,文博会在推动出口和交易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说明</p><p>A. 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p><p>B. 文化与经济经济相互交融</p><p>C.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p><p>D.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错误,A项不选;文博会推动了出口和交易发展,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项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C项不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    )</p><p>①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物质活动   ②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p><p>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④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文化的重大作用,说明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排除①;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认为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是错误的,排除④。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电视台热播,而且登陆亚洲、非洲、北美等地的电视剧网站,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由此可见(  )</p><p>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p><p>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电视台热播,而且登陆亚洲、非洲、北美等地的电视剧网站,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①④适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是错误的;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错误;故本题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之所以要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因为</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p><p>B. 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C. 文化素养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培养</p><p>D.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A项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项错误;C项是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根本途径,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风尚,更多的人开始加入阅读行列。倡导全民阅读</p><p>A. 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p><p>B.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p><p>C. 能够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p><p>D. 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阅读,能够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C正确且符合题意;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A说法错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B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12月19日,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5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以中、英、法等7个语种同步发布;2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包括“道”“气”“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81条术语发布。上述做法</p><p>①目的是宣传中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p><p>②是创新对外话语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有益尝试</p><p>③有利于增强文化信心,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p><p>④有利于阐释“中国道路”,输出“中国模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这是创新对外话语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增强文化信心,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将在我国举办中国—东盟三大礼仪赛事(中国—东盟礼仪大赛、中国—东盟好少年礼仪大赛、中国—东盟茶叶仙子大赛)。假如让你就此写一篇宣传稿,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和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p><p>A. 相互借鉴加强融合顺应国际形势,维护我国文化安全</p><p>B. 和睦相处文化渗透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的软实力</p><p>C.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提升礼仪素质,营造社会文明风尚</p><p>D.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提升礼仪素质,营造社会文明风尚适合题意,C当选;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京剧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南京、苏州等市纷纷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p><p>A.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B. 传统文化是健康积极有益的</p><p>C. 京剧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p><p>D.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播。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p><p>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p><p>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p><p>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p><p>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该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他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也看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这是他的结论的合理之处,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②不符题意;该学者的观点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封建社会的“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今天则强调在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这说明</p><p>A. 传统文化没有创新将失去民族特色</p><p>B. 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促进社会发展</p><p>C. 文化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p><p>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封建社会的‘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今天则强调在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说明文化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故C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不科学,排除;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当前,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让墙壁说话,让小草育人”。这一理念的依据是</p><p>A. 人文精神能够决定自然环境    B. 文化环境以自然环境为载体</p><p>C.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当前,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让墙壁说话,让小草育人”,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人文精神不能起决定作用。B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潜移默化</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深远持久</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点</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具有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侧重点</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强调空间(“横”)的影响,文化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侧重于影响的过程和方式,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等</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强调时间(“纵”)的影响,经年累月所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侧重于影响的程度和效果,如“乡音难改”</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要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素养</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因为</p><p>①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p><p>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p><p>③群众的喜好决定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p><p>④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文艺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因为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①②正确;群众的喜好并不决定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③不选;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文艺形式与风格应该多样化,并不要求是统一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书信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伟大的作家雨果把创作的小说寄给了出版商,过了一段时间未见回复,就去信询问。他只在信上写了一个问号,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出版商的复信:一个惊叹号。不久,雨果的作品出版了,它就是巨著《悲惨世界》。雨果和出版商间奇妙的书信往来主要体现了(    )</p><p>①作为文化的标点符号也会凝聚成精神力量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了文化的物质载体</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④优秀文化可以启迪智慧,丰富精神世界</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文化塑造人生。①错误,因为文化本身一种精神力量,但是标点符号本身不会凝聚成精神力量;②表述正确,但是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在实践中创造文化;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双方都能够理解,通过标点符号传递一定的信息,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文化方式可以启迪智慧,③④正确,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句子体现的道理与之相一致的是</p><p>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p>B.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p><p>C. 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p><p>D.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体现了没有文化到年老时要后悔,即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体现了我们要学习伟大的诗篇,从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C正确;A强调了求学要实事求是、B强调了勤奋、D强调了坚持,均不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材料一:《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该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的优质节目。随着节目的播出,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节目中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黨陶, 提升文化品味,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但与此同时,有些国产商业电影单纯为了追求利润,以庸俗、低俗、媚俗的方式迎合市场;一些抗战剧过度娱乐化,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文化市场。</p><p>树料二:文化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某市要求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践行“追求德艺双馨,坚持德才兼备”的行为规范,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p><p>(1)运用“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把道德追求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去。</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现象:文化生活中喜忧并存。原因: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生活可喜的现象。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p><p>(2)①要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共同理想,树立远大理想。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文艺工作者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p><p>【解析】</p><p>此题以《中华好诗词》节目的热播作为背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走进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作答。</p><p>(1)此题考查走进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运用“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题;题干要求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属于信息概括类的解答题。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后一问要求考生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生活和谐的现象和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p>(2)此题考查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题干要求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题;设问要求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把道德追求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去,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作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考生可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作答:①要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共同理想,树立远大理想。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文艺工作者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p><p>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对待我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p><p>②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自觉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p><p>③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大胆进行文化创新。</p><p>【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对待文化的融合.坚持公正客观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依据课本和材料作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  依法治国的理想在我国早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先驱管仲就提出“以法治国”,强调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尽管从实质上说,中国古代法治实为人治,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从形式上看,中国古代法治的推行对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十八届四中全舍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为了落实和维护广大入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相关却识,对古代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进行评析。</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以法治国”思想与“依法治国”思想都是一定社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以法治国”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依法治国”思想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p><p>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对政治和经济有重大影响。“以法治国”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工具,其目的在于维护权力,对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的。</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相关却识,对古代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进行评析。</p><p>可通过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析。</p><p>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古代“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依法治国”思想是建立在不同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对政治和经济有重大影响。古代“以法治国”和今天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不同阶级利益,所起作用的目的是不同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某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和开发、街区复原和翻新、传统技艺发现之旅等方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借鉴了其他发达城市的文明建设经验,使得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让这个历史厚重的故都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其次该市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平台,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后各街道、社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化社医”等活动,通过改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了该市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功。</p><p>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促进文化创新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立足实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的社区街道活动,让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p><p>(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新特点相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其现实意义,彰显城市文化的悠久和新活力。</p><p>(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发达城市建设的积极经验,取长补短发展城市文化。</p><p>(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城市文化建设中,促进城市文化发展。</p><p>(5)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借助电子信息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发展城市文化。</p><p>【解析】本题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该市立足实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的社区街道活动让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该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其现实意义;该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发达城市建设的积极经验;该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城市文化建设中,促进城市文化发展;该市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借助电子信息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发展城市文化等角度说明该市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五中学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卷政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