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科学三者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p><p>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B. 哲学包括世界观和具体科学</p><p>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p>D. 世界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具体科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三者之间的关系,A项排除,因为这项只回答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B项错误,哲学包括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科学,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C项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可见正确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形谢神灭;理主动静”与“沧海桑田;断章取义”反映了哲学史上存在着的“两个对子”。这“两个对子”分别指的是 ( )</p><p>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②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p><p>③辩证法 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 形而上学</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③两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31.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法与形而上学</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p><p>A.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的精华</p><p>B. 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p>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不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也不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机械相加,更不是纯粹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D说法正确。A、B、C说法都不对。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p><p>A.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p><p>B. 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p><p>C. 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p>D. 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小小竹排江中游”肯定了竹排的运动,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巍巍青山两岸走”又看到了相对于“青山”而言 “竹排”是静止的,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两句话合在一起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p><p>①世界是运动的</p><p>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p><p>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p><p>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励志歌曲《蜗牛》歌词写道:“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体现了 ( )</p><p>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主观能动性具有决定作用</p><p>C. 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D. 社会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励志歌曲《蜗牛》歌词强调了毅力和信心的重要性,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项符合题意;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没有决定作用,B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强调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C项不合题意;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打虎拍蝇”、“顶层设计”、“新常态”等反映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生态的热词,纷纷入选2014年十大流行语。这些热词的出现表明</p><p>①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p><p>③意识与物质是相互依赖的 ④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故①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单独存在,所以③观点错误;这些热词的出现是对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创造性反映,所以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麝自然香”,麝香是我国的珍贵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目前麝香年需求量在15吨以上,我国仅存雄麝5万头左右,即使全部捕杀,仅得麝香0.5吨。1975年卫生部组织人工麝香研制课题组,分析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寻找到了“无麝也香”的解决办法,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并实现了产业化。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佐证了( )</p><p>①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p><p>③人们可以改变麝香生产的规律 ④科学研究是有目的能动性活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中科研人员组织研制课题组,分析麝香的主要成分,成功研制出了人工麝香,并实现了产业化,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④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    )</p><p>A. 物质的决定作用</p><p>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p><p>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p>D. 实践的重要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 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选项正确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B选项错误,意识不一定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选项强调的是实践,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p><p>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p><p>②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实现发展</p><p>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p><p>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表述不科学且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50周年大庆。50年来,西藏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西藏古老的语言、灿烂的文化从未改变。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经幡还是那经幡,佛号还是那佛号。这表明 </p><p>①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p><p>②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属于四二式组合选择题,一般用排除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由题意可知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③④正确;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①②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速度放缓,库存也在一路走高:为此中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体现了</p><p>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p><p>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p>④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速度放缓,库存也在一路走高。为此中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要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③;物质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云说:“我自己对经济学家很尊敬,但我们企业家不能听经济学家预测的未来。我们企业家最能够感到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如果这个时候还去听经济学家的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观点的合理性在于</p><p>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p><p>B.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p><p>C. 间接经验都是不可靠的</p><p>D. 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们企业家最能够感到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体现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选B;A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不选,间接经验也有正确的;D不选,因为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毛泽东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两种观点</p><p>A. 都认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p><p>B.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根本对立</p><p>C. 强调参加实践可以拓展书本知识</p><p>D. 都否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毛泽东和歌德的观点都强调参加实践可以拓展书本知识,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p><p>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p><p>B.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p><p>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实践</p><p>D.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实践是知识的母亲”,说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说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故C选项表述符合题意入选。A、B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D选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p><p>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C.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而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唯一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正确但都不是题干的原因,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 )</p><p>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B.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p><p>C.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实现</p><p>D. 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实践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适合题意;B 、C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真理会不断的超越自身,但不是丧失合理性,D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的建成体现的哲理是</p><p>A. 社会实践是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前提条件</p><p>B. 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p><p>C. 人可以改造规律,从而使规律为人类服务</p><p>D.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限制</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不能创造规律。C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改造规律的表述错误。D选项错误,“突破规律的限制”的表述错误。题目中,从哲学层面来看,青藏铁路的建成体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故B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只生一胎”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我国的生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p><p>①由于认识的主体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p><p>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④认识的对象极其复杂,人们不可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p><p>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我国的生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从哲学上看,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主体差异性,①不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④说法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世博会中国馆的第二层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p><p>请用“规律”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要让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必须尊重荷花盛开的规律,按荷花盛开的规律办事。</p><p>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荷花盛开的条件,让中国馆里的荷花在4月至11月花开不断。</p><p>③要让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p>【解析】本题要求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p><p>涉及到规律的的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这要让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必须尊重荷花盛开的规律,按荷花盛开的规律办事。二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荷花盛开的条件,让中国馆里的荷花在4月至11月花开不断。</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的探索,漫长而又曲折。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颁行的第一部宪法,奠定了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p><p>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简要分析。</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法治建设的探索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属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