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二1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文化与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p><p>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p><p>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p><p>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p><p>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文化有正误之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不准确,②不选;“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③正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相融,但不是不可分割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辨识话育天下风气,引导人心向上、向善、向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p><p>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p><p>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健全人格</p><p>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 到特点,故排除题肢①;题肢②中的“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人文”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化育天下风气,引导人心向上。说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健全人格,故题肢③正确;人文文化御天下风气,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故题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影是"装在胶片盒里的大使"。国产电影是解读、宣传"中国梦"的有力载体,但在向海外传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尤其是文化差异导致海外观众对国产电影缺乏理解。材料表明()</p><p>A.国产电影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p><p>B.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p><p>C.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差异</p><p>D.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现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国产电影的影响。选项A错在"主要途径",国产电影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而不是"途径";选项B正确且对应题意;选项C错在"根本上消除文化差异",违背文化多样性原理;D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p><p>①改变文化资源传递的手段,催生社会变革 </p><p>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③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 </p><p>④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①选项表述错误,通过互联网这种文化传播的手段(仍然属于大众媒体),使我们的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故排除。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排除②。根据题意,通过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 “老死不相往来”,说明了互联网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通过互联网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故③④入选。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像春节贴窗花、换春联、放鞭炮等,都是民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庆节活动。有专家提出设计古有的又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对文化传承能起更大的作用。传承文化节日仪式的作用是( )</p><p>①展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 </p><p>②文化可以直接转化成物质力量,实现中国梦 </p><p>③对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进行保护和弘扬 </p><p>④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感情</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能够展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文化可以通过实践转化成物质力量,②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故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p><p>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 </p><p>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p><p>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 </p><p>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并没有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的说法都是错误的,①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是一生情。”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您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由此可见</p><p>①乡愁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②乡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积淀 </p><p>③乡愁是仅为中国人所拥有 ④乡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习俗 </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乡愁是各国人共有的,非仅为中国人所拥有,故③错误;乡愁不属于传统习俗,故④错误;“乡愁是一生情,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材料表明乡愁是一生情,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积淀,故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程,秦朝时期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B、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p><p>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对其他民族文化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p><p>D、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给与了西方工业文明巨大的冲击</p><p> </p></div></div>
<div><p>【答案】 D</p><p>【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注意审题。受西方工业文明巨大的冲击,中华文化出现衰微。本题考查知识点。故D项错误。本题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勤劳勇敢精神是( )</p><p>①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p><p>③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④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p><p>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①②两项表述不正确,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抗日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文化价值在于</p><p>①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 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p>③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 ④传承优秀历史文化</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习主席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有利于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①②说法符合题意;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③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④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选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p><p>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p><p>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p><p>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彩色 </p><p>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材料中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选B。①错误, 代表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错误,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一些媒体或个人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心,热衷炒作负面新闻、恶性事件,放大各种道德失范行为,这类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像“精神鸦片”毒害着整个舆论生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p><p>①媒体不曝负面新闻,担当责任 ②文化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p><p>③政府加强舆论监管,正确引导 ④读者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p><p>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③符合题意,应选;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④符合题意,应选;①②不符合题意,A、B、D不选,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p><p>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p><p>B.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p><p>C.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p><p>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其灵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D。A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B是基础;C是精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走红色线路、看红色经典”,从嘉兴南湖到北京天安门、从井冈山到延安,红色旅游不断升溢,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  )</p><p>①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p><p>②满足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p><p>③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p><p>④引导文化消费,改变文化市场自发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②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他( )</p><p>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p><p>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p><p>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p><p>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调用知识的能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①③正确;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②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不是物质保障,④错误。故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观点相同,有些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p><p>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p><p>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p>③为问题解决提供具体方法 </p><p>④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p><p>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观点相同,有些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②项符合题意;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具体的方法,③项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并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或简单相加,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下列观点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似的是</p><p>①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p><p>②“理生万物”,“理主动静”</p><p>③“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p><p>④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贝克莱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①内在本性指的的是人的本性,按照人的意志改造世界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客观真理是世界的本原,②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是唯物主义观点;④观念是主观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党校于2012年5月13 举行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典礼并围绕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p><p>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针 </p><p>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的标准</p><p>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p><p>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射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p><p>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实践是判明各种文化真理的标准。故②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射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下列四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p><p>①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p><p>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p><p>③世界上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结合和分离的变化所造成的</p><p>④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p><p>A. 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因而该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p><p>B. ②认为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本原,因而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p><p>C. ③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p><p>D. ④把哲学物质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机械相加</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古代唯物主义在本质是正确的,A说法错误,应排除;把经验作为世界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说法错误;④观点认为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抽象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D选项没有正确理解该观点,应排除。故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体现了什么样的世界观?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2)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他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p><p>【解析】试题分析:</p><p>(1)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本题属于识记类主观题,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从主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p><p>(2)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等角度对上述观点作出评价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圆梦:“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快车道。新时期,全体中华儿女要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以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目标,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以及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以使梦想成真。</p><p>结合材料,说明为实现中国梦,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活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p><p>(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3)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p><p>(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面对当前形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p><p>【解析】试题分析: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可以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意义和本质体现等角度来寻找依据。</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里骨干”,爱汉字就是爱中华文化,这是提高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p><p>材料二: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近期闭幕。本届展会共有2800余家省内外文化企业参展。境外参展也比往届增加,俄罗斯、乌克兰、朝鲜、德国等都有展品或展位参展。展会由招商招展、项目推介、文化活动和高层论坛等四大板块组成,举办论坛7个、文化活动263项。展会期间,山东对外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020个,投资总额6236.23亿元,融资总额1885.72亿元;现场签约5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1143.24亿元;文化产品现场交易额近35亿元;现场参观人数140万人次。本届文博会还首次推出阿里郎——当代美术作品拍卖会和中国著名书法美术家作品拍卖会,实现拍卖额850万元。同时,本届山东文博会宣传口号“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创意产业成就未来”“好客山东,创意无限”“承齐鲁文化雅韵,著转型升级华章”“博览文化创意,拥抱无限商机”等也有力地展示了山东形象。</p><p>(1)结合材料一,说明开设《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节目的文化生活依据。</p><p>(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探究山东文博会的成功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启示?</p></div></div>
<div><p>【答案】(1)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p><p>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重视汉字,有利于发展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p><p>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重视汉字,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书写中华文明。</p><p>(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p><p>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扬优秀文化。</p><p>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竞争力。</p><p>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p><p>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视打造特色品牌。</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说明开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文化生活依据。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就本题而言,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等几个方面,考生在实际作答要紧扣材料进行答案的组织梳理。</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探究山东文博会的成功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文化生活、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2012年5月21日,历时4天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意与市场对接”特色更加凸显,专业化、国际化、市朝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1日12时,本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 432.90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87.41亿元,同比增长15.05%。</p><p>材料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p><p>(1)请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对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p><p>(2)请你就我国应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出几点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通过文化搭台,实现经贸合作,推动了经济发展,这说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借助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一平台,进行商贸合作,进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p><p>(2)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p><p>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p><p>③立足实践,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氛围。</p><p>④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p><p>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p><p>⑥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p><p>【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限定的知识点非常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结合材料作答。第二问考查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考查知识的范围较广,难以回答全面,需要考生认真完整的进行描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