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兴一中高二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模拟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p><p>①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物质现象</p><p>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p><p>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④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正确,排除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①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以美食为主题的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备受观众喜爱,通过荧幕全国观众“尝遍”全国地方美食。回答以下问题。</p><p>【1】该纪录片展现了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展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说明( )</p><p>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p><p>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p><p>C.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p><p>D.美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p><p>【2】同名书籍《舌尖上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在当当网上的销量就突破了20万册。不仅如此,由此书引发的“吃货”效应将其他餐饮美食类书籍也带入了销售高峰。这说明( )</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p><p>②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p><p>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p><p>④文化是第一生产力</p><p>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A</p><p>【解析】</p><p>【1】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通过美食展现文化,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强调文化自身的形式,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通过美食展现文化,说明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故入选。C选项观点错误,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美食文化并不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故排除。</p><p>【2】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舌尖上的中国短时间内销售量较多,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时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文化并不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文化,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文化是基础,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明显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继班级授课以来的最重要的教育方式的变革,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巴蜀中学51好课网的上线,有力推动了我校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p><p>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p><p>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p><p>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p><p>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教育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促进了这一功能的实现而非具有这个功能,①错误;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非途径,②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教育手段与方式发生重大变革,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历史上,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许多其他亚洲国家的传统节日,但各国习俗不同:韩国人玩跷跷板游戏、欣赏羌羌水舞、品尝松糕;越南的孩子当晚要提鲤鱼灯出游,各地会举行花灯节和舞狮;日本人则边赏月边吃江米团子;缅甸人则要大张灯火,布斋饭……由此可见(   )</p><p>①民族节日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p>②中秋习俗能显示亚洲文化的多样性 </p><p>③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亚洲的主流文化 </p><p>④亚洲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p><p>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重在说明不同国家的中秋节习俗不同,所以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材料只是说历史上中华文化对亚洲各国文化影响深远,未涉及如今的影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文化角度看,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基于</p><p>A. 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p><p>B. 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p><p>C.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p><p>D.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我国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文化角度看,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基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D选项入选。A选项过于夸大教育的作用。B选项错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C选项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族民众选择到内地省份旅游、疗养、定居、求学,其独特的藏族文化成为内地都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但流动的藏族人在衣食住行上仍保持着浓郁的藏族特色。这说明</p><p>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p><p>②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③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干中“一道靓丽风景线”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①正确;题干中“流动的藏族人在衣食住行上仍保持着浓郁的藏族特色”,说明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入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下列与材料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p><p>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br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p><p>③业广惟勤,天道酬勤 <br />④愚公移山,精卫填海</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故①④入选。②③选项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p><p>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p><p>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D. 中华文化有继承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学习和创造,而没有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艺术无国界,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p><p>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C.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符合题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p><p>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p><p>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p><p>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示了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①项符合题意;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④项符合题意;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旨不符,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蓄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这说明</p><p>A.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p><p>B.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C.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采</p><p>D. 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都江堰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蓄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侧重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p><p>A.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样文化载体</p><p>B.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p><p>C.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p><p>D. 大众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产生材料中所述的各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得某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市场乱象的原因,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本身没有问题,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却利用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发了种种乱象,ABD项均不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国民歌大会以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主体内容,这些民歌以其极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唱腔和舞蹈,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风采,深得观众的喜爱。人们喜爱民歌是因为</p><p>①民歌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歌曲 ②民歌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集中展示</p><p>③民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 ④民歌最能反映当今时代特征和要求</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们喜爱民歌是因为民歌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集中展示,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不能说民歌最能反映当今时代特征和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家长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思想依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彼此心照不宣并支配行为的“潜规则”。这体现出</p><p>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价值是永恒的</p><p>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社会变迁完全同步</p><p>③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很重要</p><p>④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很必要</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延续了几年的传统文化中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腐朽文化,其思想观念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社会变迁完全同步,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很重要。②③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封建腐朽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近段时间,网上出现不少恶搞、抹黑革命先烈、抗战英雄的谣言,混淆视听之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这启示我们要( )</p><p>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p>②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p><p>③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p>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网上出现不少恶搞、抹黑革命先烈、抗战英雄的谣言,混淆视听之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启示我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p><p>A.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p><p>B. 读书能使人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p><p>C. 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p><p>D. 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在书中学习他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体现了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C说法正确;A强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对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与题意不符;B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1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在上海举行。该工程将在梳理研究中华神话资料、考古发现和各民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一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学、舞台、影视、美术作品。此举旨在 </p><p>①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p><p>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p><p>③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p><p>④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在梳理研究中华神话资料、考古发现和各民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体现了我们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创作一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学、舞台、影视、美术作品”体现了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选C;①不选,材料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文化事业;③不选, 因为我们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而不是抵制外来文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必须:</p><p>①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②把高校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p><p>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p><p>④把发展我国教育作为振兴中华民族和推动社会进步基石</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解答。选项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道德建设,而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排除;选项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2月4日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法制宣传日。2017年国家宪法日的活动主题是:“学宪法、讲宪法”。为了让宪法精神真正走进公民的心中,湖北各地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如普法情景剧、宪法知识讲座、以“学宪法、讲宪法”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湖北各地上述做法的现实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弘扬宪法精神。</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将宪法精神在无形中植根于公民的内心深处,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开展宣传活动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丰富公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公民的素质。</p><p>【解析】本题以国家宪法日湖北省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湖北各地上述做法的现实意义。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意义类非选择题主要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或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故考生要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广州市某校高三(1)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就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梦”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p><p>甲同学认为,我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p><p>乙同学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人有责,我们要积极响应,提升素质。</p><p>丙同学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p><p>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谈一谈我国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p></div></div>
<div><p>【答案】(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p><p>(2)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每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文化复兴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p><p>【解析】本题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响应,提升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调动运用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主体、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知识回答,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坏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p><p>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凝魂强体为根基,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p><p>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教育改革创新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②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夯实物质基础;③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p>【解析】本题以技术创新、教育改革等改革创新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创新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考生可从教育改革创新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角度来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