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精神品质,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书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表明( )</p><p>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p><p>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p><p>③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p><p>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p><p>A. ①② B. ①④</p><p>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不选;通过读书能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这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正确;人们创造了文化,人们也通过书来享受文化,这表明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③正确;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管子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他又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的观点揭示了</p><p>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p><p>②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③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p><p>④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①正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故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未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②不符合题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反映,但文化发展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故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p><p>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B.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p><p>C. 中华文化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p><p>D. 中国园林艺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C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p><p>A. 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p><p>B. 传统文化都要继承下来并能加以发扬光大</p><p>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p><p>D. 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梁启超的这句话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C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文化任何时候都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即糟粕和精华,不能不辩证的继承,排除;D说法错误,文化的不同源于社会实践的差异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袁枚《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p><p>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p><p>③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④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是在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然后用所学去回报社会,故①②表述与题意相符。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p><p>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p><p>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p><p>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表述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书本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选项错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是实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p><p>A. 土尔扈特东归——团结统一</p><p>B. 精卫填海——自强不息</p><p>C. 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p><p>D. 天道酬勤——勤劳勇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团结统一,精卫填海体现了自强不息,天道酬勤体现了勤劳勇敢,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里仁街是北京的老街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下列关于里仁街名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 )</p><p>A.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p><p>B. 里仁街名的由来,是传统习俗世代相传的见证</p><p>C. “里仁为美”的道德追求,更适合古人所处的时代</p><p>D. 街名中蕴含的道德情怀,对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传统习俗,故B不符合题意;“里仁为美”的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追求,故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街名中蕴含的道德情怀,对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韩愈在《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人们的文化素养()</p><p>A. 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p><p>B.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p><p>C. 可以是天生的</p><p>D.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人们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故D选项入选。其他选项均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何才能打开思想之门?梁启超告诫人们,“勿为古人之奴隶。”就是不要迷信古人、前人。他说:“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以古人之脑筋为脑筋,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是( )</p><p>A. 要摒弃,因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p><p>B. 要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C. 对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发扬和光大</p><p>D.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的吸收</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传统文化也有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A项不选;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传统文化要继承的观点也不正确,B项不选;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发扬和光大的观点不科学,C项不选;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吸收,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告诉我们( )</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都是被动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材料中“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选D;①与材料无关;④不选,因为人们接受文化影响是主动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作为爱国诗词的经典名句,在中华儿女中代代相传。这类诗句之所以一直被传诵,是因为</p><p>A. 文化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B.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C. 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p><p>D. 凡是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的这些爱国经典诗句与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选;这类诗句一直被传诵是因为它们是优秀文化,它们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这类诗句能被传诵与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无关,C项不选;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王安石曾看到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于是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儿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p><p>A. 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p><p>B.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经</p><p>C.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王安石在南方游历之后才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儿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经;故B选项入选。A、C选项表述与题意均不符。D选项错误,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经典古训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关注民生,如“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习主席引用经典古训“古为今用”表明 ()</p><p>A. 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p><p>B.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p><p>C.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p><p>D. 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习近平引用经典古训告诫官员要关心百姓疾苦,关注民生,可见,引用经典古训“古为今用”表明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故D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社会实践是思想的源泉。B选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地位。C选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经·小雅·鹤鸣》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p><p>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p><p>B.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p><p>C.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兼收并蓄</p><p>D. “历史虚无主义”是错误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故A选项入选。B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选项表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稹诗有句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人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告诉我们</p><p>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p><p>②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p><p>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p><p>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该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根据课本内容直接选择即可,难度很小。材料强调的是中土引入外族文化,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无关,①排除;根据材料中的“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信息可知,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故②③正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④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p><p>①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 </p><p>②重视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关系 </p><p>③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p><p>④推动文化创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p><p>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启示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博采众长,故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p><p>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p><p>④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文化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p><p>A. 学习文化要区别不同对象</p><p>B. 要重视文化对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p><p>C. 在继承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才有生命力</p><p>D. 只要继承就能实现创新</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第一位画家认为“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第二位画家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文化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在继承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才有生命力;故C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B选项错误,健康优秀的文化才会对社会实践起推动作用。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专家学者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的境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p><p>A. 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批判继承</p><p>B. 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p><p>C. 文化创新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D.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意思是指为什么从前的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为荒蒿野艾,喻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故其启示我们应该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出</p><p>A. 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p><p>B. 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p><p>C.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p><p>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抗战英雄赵一曼的这首诗反映了其为国甘洒热血、抛头颅的抗战精神,反映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涵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爱国主义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D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1.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分析角度</p></td><td style="width:347.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容阐释</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1.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p></td><td style="width:34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1.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与人的关系</p></td><td style="width:34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使人们受到爱国主义这种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1.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与社会的关系</p></td><td style="width:34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 )</p><p>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p><p>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肢①②说法错误,因为古代科学技术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故排除;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具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故题肢③④正确。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下列观点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有</p><p>①积重德则无不克。</p><p>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p><p>③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p><p>④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①只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材料并不一致,不选;②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正确;③强调的是“德”和“财”的关系,与材料观点不一致,不选;④强调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先正其心……”这启示我们()</p><p>A. 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B. 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价值观的差异</p><p>C. 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D. 只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先正其心……”这启示我们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故C选项入选。A选项与题意不符。B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G20峰会,中国作为东道主选址杭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是中国的电商之都,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绝对中心。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体现着平等、开放、共享的特征。它表现为24小时在线、360度联系、海量数据取胜、专注到极致、注重口碑。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都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想问题。</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于经济重大影响。平等、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p><p>②文化塑造人。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改善人们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借助平等、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p><p>【解析】此题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提升我们文化素养和我国竞争力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知识范围是文化的作用,切口较小,指向明确,设问要求是阐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提升我们文化素养和我国竞争力的意义,属于意义型问答题,对提升文化素养的意义来说主要应从文化的塑造功能方面来阐述,对提升我国竞争力来说主要应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方面来阐述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香港某演员在微博中曾用繁体字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p><p>支持者认为:繁体字即为“正体字”、繁体字才是汉字的“正统”,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繁体字重在寓意,将汉字删繁就简意味着汉字寓意的消失和“文明死亡”。</p><p>反对者认为: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汉字沿革,从繁到简才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华夏文明是一个与时俱进、继承发展的动态过程,文字的最大功能在于其方便人类表达与交流,将汉字删繁就简更便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p><p>你是赞成还是反对汉字的删繁就简?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p></div></div>
<div><p>【答案】不赞成。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对汉字的删繁就简不利于文化的继承,不利于保持汉字的传统特色。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繁体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纽带,对汉字的删繁就简可能动摇民族的精神根基。</p><p>赞成。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既保持其原有特色,又增添新的具体内涵。②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对汉字的删繁就简有利于汉字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播。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汉字的删繁就简有利于文化的创新。</p><p>【解析】本题以香港某演员认为将汉字删繁就简意味着汉字寓意的消失和“文明死亡”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赞成还是反对汉字的删繁就简,并说明其理由。本题考生可以从赞同或者反对两个角度选择其一进行作答。如果反对,则主要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纽带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赞成,则主要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以及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丝绸,曾经作为“硬通货”’成为中国文化远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在北京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宋锦制作的“新中装”精彩出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绽放光彩。“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工艺和色彩,而传统纹样海水江崖纹,主要代表山水相连、绵延不绝,与21个APEC经济体命运相连的精神相匹配。“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采用创新款式、电脑提花织机和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在表达中国意蕴的前提下,使其更为合体、舒适。“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APEC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领导人服饰,传达了“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理念。</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中装以其独特的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新中装”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革故鼎新”,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礼”文化的精华,注入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时代理念,实现了创新。</p><p>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脑提花机织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也推动了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发展。</p><p>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新中装针对APEC特定的外交场合,采用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p><p>【解析】本题以“新中装”为背景创设新情景,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点。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新中装”的意义,实现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一一对应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p><p>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p><p>(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p><p>(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传承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为体现类试题,我们要先通过审读设问,联系教材知识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然后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契合的内容。第(2)问要求考生要熟知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予以解读。</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