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材料体现了</p><p>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p><p>②思想运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p><p>③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p><p>④文学作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知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表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符合题意;“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表明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排除;④中“直接转化”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即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这是因为</p><p>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p><p>②文化对提升国家的创造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p><p>③“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p><p>④“工匠精神”是解决创新不足的主导力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和任务,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主要是“工匠精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工匠们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排除;④中“主导力量”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一次把中西医之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医学里的“中”和“西”,并非如“是”与“非”“科学”与“非科学”那般对立,虽“道不同”但可“相为谋”,做到殊途同归。这是基于</p><p>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p><p>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各民族文化之间各有特色</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西医虽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是医学实践的反映,具有其共性,所以中、西医“虽‘道不同’但可‘相为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春节正在慢慢地向世界性节日演变。2016年中国春节前后,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举行“欢乐春节”活动。如今,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春节走红海外:</p><p>①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p><p>②体现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p><p>③说明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p><p>④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春节走红海外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 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的魅力,①正确,春节走红海外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④正确,选D;②不选,因为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走出去;③夸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选择》告诉我们,经典阅读必须要(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10/10/9c8765e5/SYS201901101005282540279998_ST/SYS201901101005282540279998_ST.001.png" width="253" height="2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p><p>③全盘否定,重新发展 ④抛弃传统,融入时代</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知识。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内容,也有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全盘否定”说法错误;④中“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新年第一天,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开播。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摆脱了孔子塑造刻板单一的窠臼,让孔子从“至圣先师”的神坛回归生活。中英合作的制作方式,是对孔子“和而不同”理念的一次饶有趣味的表达,也是对“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积极探索。这一做法有利于( )</p><p>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④展示中华文化包容性,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中英两国以国际化视野、平民化叙事的手法联合摄制的《孔子》,“让孔子从‘至圣先师’的神坛回归生活”表明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③符合题意;“对‘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积极探索。”表明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符合题意;①中“全面弘扬”说法错误;④中“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奋斗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告诉我们( )</p><p>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p><p>③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④民族精神是抽象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特征。材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表现形式,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民族精神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部分“风水从业者”通过自我神化包装,借助互联网交易平台高价兜售风水吉祥物,赚取高额利润。这些骗局虽然十分低级,但受骗者仍数以万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 )</p><p>①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和传媒具有商业性 </p><p>②相关部门疏于管理和正确引导 </p><p>③人们对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p><p>④腐朽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上述材料既说明了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说明了文化市场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以及提高人们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的必要性,故选项①②正确;选项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各地兴起“中文热”,联合国的雇员、各国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对此,我们应持有的感悟是( )</p><p>①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p><p>③要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④要增强对中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自信。根据材料信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各地兴起‘中文热’”表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这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①④符合题意;②中“是最优秀的文化”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省以“仁爱公益一关爱老年人”为主旨,发起了“老吾老”关爱老人公益行动,号召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让爱心传递。这项活动说明</p><p>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p><p>②人的思想道徳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p><p>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p><p>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敬老爱老是传统美德,“老吾老”关爱老人公益行动号召人们积极参与,让爱心传递,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关爱老人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①③项符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思想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亦步亦趋,②项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治,既是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利器,也是每个公民权利和力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给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p><p>材料二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继承,并为传统“法治”思想注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p><p>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建设法治中国,要创新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p><p>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建设法治中国,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p><p>④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建设法治中国。</p><p>(2)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p><p>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④立足于法治建设实践,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p><p>⑤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p><p>【解析】此题以我国法治中国建设为背景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重在考查考生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解答时要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范围界定,结合材料信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立足M市的具体做法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做法。根据材料,考生可从指导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该活动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p><p>材料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习和读书情况,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调查了解,受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校园也有所蔓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p><p>(2)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读书无用论”予以批驳?</p></div></div>
<div><p>【答案】(1)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辨识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p><p>②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p><p>③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p><p>(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p><p>②读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读书能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p><p>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读书能够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识别和抑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升人的素质。</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调动、运用相关知识阐释相关事物,论证和探讨相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时,可先找出在全民阅读中的具体受益主体(对文化自身、对公民、对社会),然后根据不同的受益主体具体分析其相应的积极意义即可。</p><p>第(2)问要求“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读书无用论”予以批驳?”,属于辩析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时,抓住辩眼“无用”,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等方面予以批驳。</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