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二政治单元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p><p>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p><p>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④汉字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①错误。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错误。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所以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②③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创造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据初步统计,目前仅我国2 000余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就有20万个品种、45万个版本,超过5 000万册(件)。这些文献典籍( )</p><p>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家园 </p><p>②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p><p>③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播的重要手段 </p><p>④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①②项符合题意;文献典籍是见证,是载体。而不是手段,③项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4月12日,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发布仪式上,正式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它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这表明</p><p>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p><p>②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p><p>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p><p>④《新华字典》在推广汉语学习上扮演着重要角色</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这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新华字典》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说明《新华字典》在推广汉语学习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①与题意不符。③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个时代对雷锋精神的解读都不一样。上世纪7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爱憎分明”;8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90年代,则强调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而现阶段,我们则更强调学习雷锋精神的爱心、敬业和诚信。这表明雷锋精神( )</p><p>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②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p><p>③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④是各个年代里普遍的永恒的价值追求</p><p>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 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每个时代对雷锋精神的解读都不一样。这表明雷锋精神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①③适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不同的传承方式与途径,排除②;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17年7月30日,人民解放军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上举行了建军90周年大阅兵。三军将士列阵沙场,以战斗姿态接受检阅,用阅兵的方式重温军队的光辉历史,展示军队的战斗力。朱日和大阅兵的意义在于 ( )</p><p>①强化了国防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 ②激励了官兵斗志,创造了中华文化新辉煌</p><p>③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④增进了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朱日和大阅兵并不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①不选;朱日和大阅兵与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无关,②不选;朱日和大阅兵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③正确;朱日和大阅兵增进了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提及家风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家风建设,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以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努力营造政治上的青山绿水。这是因为加强家风建设</p><p>①有利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p><p>②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p><p>③与执政党的党风政风密切相关,成为当前党建的关键</p><p>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①项,党风建设要求党员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想认识的建设,党员自身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能促使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提高自身抵御各种不良习气侵蚀的能力,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故正确;②项,题干强调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没有涉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故错误;③项,当前党建的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家风建设有助于党风建设,但不是当前党建的关键,故错误;④项,家风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载体,有助于培育公民个人美德、家庭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在内的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社会行为,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故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人民的名义》、《战狼2》等主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好评。这些作品题材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这期是文艺创作者</p><p>①要在文艺作品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p>②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能追求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p><p>③要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p><p>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主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好评。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③适合题意;这些作品题材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这启示文艺创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注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④适合题意,排除①;文化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爱戴。李保国的行为 </p><p>①践行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p><p>②体现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统一</p><p>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p><p>④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奠定物质基础</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体现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统一,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④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李保国的行为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思想动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p><p>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p>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属于辩证法的观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即只管眼前利益,没有考虑的身后的危险,即看问题只看一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下列说法 与王守仁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流派 的是( )</p><p>①万物森然于方寸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p><p>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p><p>③“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围的现实世界是“自我”创 造的“非我”</p><p>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王守仁的观点,表明他坚持把心灵作为万物之本原,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③把“自我”当作万物本原,“自我”创造“非我”。①③均把人自身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符合题意。②把理当作宇宙的根本,天地因理而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不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哲学命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思想精华,哲理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形式。下列哲学命题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又包含辩证法观点的是</p><p>A.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p><p>B.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p><p>C.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守仁)</p><p>D. 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陆九渊)</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故A排除。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认为万物有道生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王守仁和陆九渊都认为万物皆在吾心之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p><p>①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成果</p><p>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题目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②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随着对这些问题全面深入的探讨,史学界普遍认可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这表明</p><p>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推翻旧真理,发现新真理</p><p>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p><p>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以抗日战争由八年改为十四年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真理的知识。从国内史学界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讨论,到史学界普遍认可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这一过程,表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故①③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真理不会被推翻,故②观点错误。④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如今,微信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空间的延伸,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微缩景观。有人说,一个人的朋友圈出卖了他的性格。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A. 生活现状与朋友圈内容彼此是不可分离的</p><p>B. 朋友圈内容调节和控制着个人的生理活动</p><p>C. 朋友圈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如实反映</p><p>D. 朋友圈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这说明朋友圈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D适合题意;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朋友圈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它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寺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口挥,要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賦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綻放新的时代光芒。要把弘扬“红船精神”同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p><p>要深化对“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学习宣传,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弘扬“红船精神”。</p></div></div>
<div><p>【答案】(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p><p>(2)参考答案:①弘扬“红船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把弘扬“红船精神”同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结合起来,要把弘扬“红船精神”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②弘扬“红船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红船精神”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③弘扬“红船精神”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靠人民群众。要深化对“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学宣传,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任务不懈努力。</p><p>【解析】本题以“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解答时首先明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 而不断丰富的过程。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p><p>(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应该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弘扬“红船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中国的文化是没有断流传承下来的。中国几千年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是未来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发挥影响力的优势。十九大后,中国外交更加自信,更加注重融入人文元素,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趋势。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方安排访问的第一场就是故宫的“中国文化宴”;习近平访问越南,第一场即出席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p><p>故宫浓缩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了数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中美元首漫步故宫,习近平给特朗普讲了中国故事,并在故宫品香茗、赏文物、听京剧,笑谈古今,纵论天下。特朗普不止一次赞叹中国蔚为壮观、源远流长的文化。特朗普总统还向习近平主席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唐诗的视频。特朗普访华的享受的“中国文化大宴”倍受世界关注。</p><p>(1)指出中方为特朗普访华安排故宫“中国文化宴”的文化意义。</p><p>(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融入人文元素开展外交新趋势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1)意义</p><p>①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②有助于拉近中美两国人民的感情和距离,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p><p>③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p><p>(2)①文化深深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经济和政治。融入人文元素开展外交可以增强外交温度,提高外交质量。</p><p>③文化传播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手段,融入人文元素开展外交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而提高国际地位。</p><p>④融入人文元素开展外交可以提高文化自信,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p><p>【解析】本题以中方为特朗普访华安排故宫“中国文化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指出中方为特朗普访华安排故宫“中国文化宴”的文化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分析回答。</p><p>(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国融入人文元素开展外交新趋势的必要性。通过设问中的人文元素开展外交新趋势看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意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把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紧密相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必然强化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又能使道路自信更持久、理论自信更科学、制度自信更完备。</p><p>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上。可见,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p><p>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自信的内外表现,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p><p>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p>③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解答时把握关键信息“人民”“文化自信”,调动运用文化创新的主体、建设文化强国,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知识回答,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p><p>材料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来往止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如今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应怎样包容互鉴,共同发展。</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源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推动实践发展。</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的认识是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p><p>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呈现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p><p>④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探索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过程。</p><p>(2)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p><p>②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应积极求同存异,和睦共处。</p><p>③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能动地指导作用。包容的文化有利于促进各国包容互鉴,共同发展。</p><p>【解析】本题以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求索真理的历程”指的是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过程等;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的,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p>(2)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设问指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应怎样包容互鉴,共同发展。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包容互鉴,共同发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