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0:34

度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后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p><p>A. 天地为万物之本”    B. “心外无物”</p><p>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王安石提出“者,有生之本”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形者,有生之本”、“地为万物之本”、“舍天地则无以为道”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 C D与题干中“与之相对立”要求不符,均应排除;“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相反,B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从哲学基本派别来看,下列说法与此相一致的是(  )</p><p>①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②气者,理之依也</p><p>③万物皆备于我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意思是说世界是自我创造的,即我创造了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说我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表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本原问题展开的是(   )</p><p>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②没有不可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p><p>③未有此气,亦有此理,理生万物       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强调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本原问题展开的,①正确;“没有不可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围绕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展开的,②不选;“未有此气,亦有此理,理生万物”强调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本原问题展开的,③正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是围绕世界本原问题展开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p><p>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p>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p>D.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承认了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属于唯物主义;“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认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思想,现在的一切都不存在,属于唯心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华网最近刊文称,“人生必须放下四样东西”。其中,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 </p><p>①放下压力:累不累取决于心态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p><p>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自然宽        ④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②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是辩证法的观点,二者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累不累取决于心态”和“心宽,天地自然宽”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因在中微子振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质量。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这一发现表明</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来自实践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p><p>③认识世界取决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家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这一发现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来自实践的意识不一定是正确的,②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错在“取决于”;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p><p>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p><p>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p><p>③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p><p>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p><p>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形谢神灭”属于唯物主义,“理生万物”属于唯心主义。“沧海桑田”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断章取义”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②④选项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p><p>①理在气先</p><p>②郑人买履</p><p>③我思故我在</p><p>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p><p>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掩耳盗铃的行为是从主观出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②是客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③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漫画《“石”来运转》中的当事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c365c1fc/SYS201801022019376182163841_ST/SYS201801022019376182163841_ST.001.jpeg" width="224" height="1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p><p>B. 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p><p>C. 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p><p>D. 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主宰</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的当事人把运气取决于大石头,于是不惜巨资搬来大石头的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排除B、C。材料中没有体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排除A;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当考试临近,拜“考试必过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在中学生群体中流行。心理专家认为,考生这样的行为可以看作一种心理减压方式,但切勿过度迷信。从哲学角度看,考生的上述做法属于</p><p>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p><p>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题干中考生的行为拜“考试必过神”、选用“祈福笔”,是相信上帝、神等客观精神的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p><p>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p><p>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p><p>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p><p>D.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知识直接选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B D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回答不全面,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p><p>(2)简要评析上述观点。</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2)①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是错误的。</p><p>②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不科学的。</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要求能够有效区分二者即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王守仁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荀子认为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承认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是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2)本题要求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近一步分析两种观点。回答本题首先要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指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 [总分5分]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一方面探讨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一方面探讨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2分)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3分)</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度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