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这启示我们,公民在道德建设中要 ( )</p><p>A. 弘扬传统道德</p><p>B.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p>C. 树立远大理想</p><p>D. 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个”比较明确地体现了D项,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A项强调的弘扬传统道德与材料无关。B项强调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依法治国,也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关系。材料从某一个方面强调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并没有提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所以,C项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典故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________的精神 ( )</p><p>A. 团结统一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材料中所例举的典故正是体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故本题选择D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 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p><p>A. 传统思想的继承</p><p>B. 传统文艺的继承</p><p>C. 传统习俗的继承</p><p>D. 传统建筑的继承</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中国人用筷子,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惯,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体现了传统习俗的继承,C正确;选项A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表明</p><p>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③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p><p>④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通过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创造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时刻警醒人们的言行举止,规范人的各种行为,说明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所以①③正确并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②观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不能够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故④错误。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施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p><p>①表明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p>②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p><p>③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平等</p><p>④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全面实施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表明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占据主体地位的仍是公有制经济,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10月份,粪便菌群移植疗法已经推出了药片形式。粪便菌群移植(FMT),即将健康人的粪便细菌移入病人体内的过程,在1957年时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近十年来,才逐渐被视为一种简单、安全、低成本、低风险,而且可以用来替代高强度抗生素的疗法。粪便细菌疗法可以为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便秘和结肠溃疡以及为治疗逐渐增多的神经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等提供帮助。人们对粪便菌群移植疗法的认识体现了( )</p><p>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p><p>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p><p>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p><p>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不断深化决定认识的不断完善,①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会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③说法错误;人们对粪便菌群移植疗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说明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寒门何能出贵子”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教育热点之一。“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也是走向公平和现代社会的一种“阵痛”,既隐藏有正常因素,又折射出正面意义。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 )</p><p>①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p><p>②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p><p>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p><p>④抓住人生的重点,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p><p>A. ①③</p><p>B. ②③</p><p>C. ③④</p><p>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设问要求从学子个人的角度看,①是从国家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不选;②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困难,③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都是从学子个人角度的正确观点,应选:把学习作为人生的重点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且提高升学率是从学校的角度看问题,也不符合设问的要求,④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讲究天人合一和辨证施治。《礼记·内则》中明言,春天该多吃酸食,冬季多吃咸食:药王孙思邈则说,春季多甜食,冬天多吃苦,二者的观点虽有差异,但都建立在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礼记·内则》的意图在于使健康者更加强壮,而孙思邈的话则主要针对身体虚弱者而言。上述材料强调</p><p>①人们在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的饮食特点</p><p>②在同一季节不同体质的人应有不同的饮食特点</p><p>③不同饮食特点构成了中医饮食普遍原理</p><p>④在中医饮食普遍性原理中包含着不同的饮食特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对于饮食,《礼记•内则》和孙思邈二者的观点虽有差异,但都建立在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礼记•内则》的意图在于使健康者更加强壮,而孙思邈的话则主要针对身体虚弱者而言。上述材料强调人们在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不同体质的人应有不同的饮食特点,①②正确;③材料未体现;④说法错误,在中医不同的饮食特点中包含着饮食的普遍性。该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说:人生有两个目的,生存和生活。生存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就是创造物质条件维持你的存在,而你存在的目的是要生活,要工作和创造。你的创造应该是一种艺术,你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把你塑造成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从哲学角度看,周汝昌先生的这段话表明“艺术人生”应是</p><p>①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生 ②用正确价值观指引的人生</p><p>③拥有非凡才华的人生 ④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人生</p><p>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周汝昌认为人存在的目的是要工作要创造,说明艺术人生应该是创造价值的人生,①符合题意;把人塑造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②符合题意;③④观点是对人生价值的错误理解,应排除,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寒门何能出贵子”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教育热点之一。“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也是走向公平和现代社会的一种“阵痛”,既隐藏有正常因素,又折射出正面意义。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 )</p><p>①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p><p>②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p><p>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p><p>④抓住人生的重点,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p><p>A. ①③</p><p>B. ②③</p><p>C. ③④</p><p>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设问要求从学子个人的角度看,①是从国家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不选;②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困难,③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都是从学子个人角度的正确观点,应选:把学习作为人生的重点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且提高升学率是从学校的角度看问题,也不符合设问的要求,④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年过年你抢红包了吗?”羊年春节,亲朋相聚,大家都会问上这么一句。春节抢红包为拉近亲情增添新的沟通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人微信摇到手抽筋,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这说明( )</p><p>A.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p><p>B. 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p><p>C. 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p><p>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抢红包是一个朋友之间沟通的方式,结果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这体现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前两面性,A项适合题意;B和D与题意无关;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C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这则寓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p><p>①幸福观对人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p><p>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性 </p><p>③要充满信心,在顽强拼搏中追求幸福 </p><p>④对幸福的正确理解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实现</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的寓意是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告诉我们幸福观对人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充满信心,在顽强拼搏中追求幸福,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排除;④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p><p>纪录片《舌尖的中国》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再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材料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延续前两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采用全新的拍摄设备(包括高空、水下、红外、显微、窥镜等),从多个角度将美食的诱惑表现的淋漓尽致。该片将以往以书本文字表达的饮食文化追求、行为模式变为生动的影像,极大地加快了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该片通过介绍美食的由来及演变,讲述中国人在食材选择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仪式,文化既传承又创新的故事。</p><p> 材料二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正能量,如诚实守信、尊重劳动、顺应自然等。第一季《主食的故事》通过介绍过生日吃长寿面、春节吃年糕和吃饺子的仪式,表达了中国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第二季《家常》中讲述了中国主妇们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该片反映了当下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进步、团结友好、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彰显。</p><p>(1)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p><p>(2)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正能量,运用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为发挥中国社会的能量做出应有的贡献?(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回答本题)</p></div></div>
<div><p>【答案】(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营,使书记、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p><p>(2)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不符按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改造主观世界。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时做起。</p><p>【解析】本题以纪录片《舌尖的中国》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再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书写、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p><p>(2)本题设问指向《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正能量,运用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为发挥中国社会的能量做出应有的贡献。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具体做法。</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德州市在取得了国家卫生城、旅游城市的荣誉的基础上,正全力打造文明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形势,着眼于德州的科学发展,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民参与,全城行动,以最佳状态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这一战略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三城联创”的规划中,本次全力启动将进一步激活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德州市创建文明城市体现的哲学道理。</p><p>材料二 德州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为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谋发展、促和谐的实事工程。</p><p>(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德州市上述做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p><p>材料三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先对照要求找出德州创城的优势和不足;再把全部要求条分缕析,优化组合;指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提高我市创城工作水平。</p><p>(3)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一谈德州市上述做法的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形势,决定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这一战略将进一步激活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p><p>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德州的科学发展,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民参与,全城行动,以最佳状态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p><p>(2分,若只答尊重客观规律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得1分,不累计加分)</p><p>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一战略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三城联创”的规划中体现了这一点。(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p><p>(2)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位观,让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为一项谋发展、促和谐的实事工程。</p><p>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可以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顺民意、得民心。</p><p>(3)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全部要求条分缕析,优化组合,逐个落实。(2分,答整体部分关系的可得1分)</p><p>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市委市政府对照测评标准找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p><p>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市委市政府对照要求找出德州创城的优势和不足。</p><p>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我市创城工作水平。</p><p>【解析】此题以德州市打造文明城市为背景材料,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系统优化的方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观矛盾等知识。</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德州市创建文明城市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型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唯物论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一信息“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形势”“本次全力启动将进一步激活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着眼于德州的科学发展”推导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相关原理。</p><p>第(2)问要求“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德州市上述做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二信息“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民意、得民心”可推导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p><p>第(3)问要求“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一谈德州市上述做法的依据。”属于依据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其次要根据出德州市在创造文明城市中的具体做法,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把全部要求条分缕析,优化组合”“先对照要求找出德州创城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然后分别从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全面的观点看看问题、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