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作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这说明</p><p>①哲学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p><p>③哲学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④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②项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正确的哲学思想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哲学思想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③④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p><p>①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p><p>②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程颐</p><p>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p><p>④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朱熹</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③认为世界起源于气,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②④认为世界起源于理,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污染严重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造纸业摆脱了脏、乱、散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 ( )</p><p>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p><p>②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p><p>③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p><p>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说法绝对,①不选;“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这说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②正确;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③不选;该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专家解释,对刚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说明( )</p><p>①客观与主观总是统一的 ②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p><p>③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错误,客观可以脱离主观单独存在;③错误,物质意具有客观实在性;语文新教材的改变说明人能认识认知规律并加以利用,表明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故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p><p>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p><p>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p><p>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p><p>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体现了世界是复杂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仍然认识不一”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总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选A;③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④错误,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下列说法与此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p><p>A.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C.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蕴含的哲理与其一致,D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与题意不符;B项强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经过191次低沸点实验,终于发现并提炼出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p><p>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都是人们认识的来源</p><p>②意识能够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p><p>③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p><p>④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①错误;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②错误;“经过191次低沸点实验,终于发现并提炼出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说明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同时也说明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③④符合题意。</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r /> </p></td><td style="width:100.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理 解<br /> </p></td><td style="width:142.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 因<br /> </p></td><td style="width:48.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误 区<br /> </p></td></tr><tr><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反复性<br /> </p></td><td style="width:100.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r /> </p></td><td style="width:142.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br /> </p></td><td rowspan="3" style="width:48.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r /> </p></td></tr><tr><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无限性<br /> </p></td><td style="width:100.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r /> </p></td><td style="width:142.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br /> </p></td></tr><tr><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上升性<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5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br /> </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这样一段动画短片:一个小女孩儿偷懒玩游戏,桌上玩偶大小的智能机器人替她做作业。终日抱着手机的女孩没有注意到,每做一次作业,机器人就长大一点,从站在桌上到坐在桌边,直到有一天,真人大小的机器人背起书包去上学,在她诡异的笑容前,女孩变成了玩偶。上述故事( )</p><p>①是对人工智能的负面效应的能动反思 ②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p><p>③如实地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④警告我们人工智能的智慧最终会超越人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上述故事是对人工智能的负面效应的能动反思,①正确;上述故事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②正确;上述故事具有科幻色彩,并不是如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③不选;人工智能的智慧并不会超越人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会标的主图案既是鼓满的风帆,也是旋转的地球,五种颜色代表着金砖五国。既象征五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未来,也有着金砖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深刻寓意。会标图案的精巧设计体现出( )</p><p>A.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制</p><p>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C.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D.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意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A项不选;“五种颜色代表着金砖五国,既象征五国团结合作,也有着金砖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深刻寓意”这体现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项正确;意识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C项不选;“改造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p><p>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联系的观点 </p><p>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 ④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p>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照猫画虎”与“依葫芦画瓢”用来比喻刻板地照着做,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而不是矛盾的普遍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个人都是绿色生活的主角。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做绿色生活的有心人,让绿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打造共同的生态家园。这启示我们( )</p><p>A. 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帅作用 B. 只要不断地积累就能达到事物的质变</p><p>C. 办事情要从点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D.量变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前提和归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做绿色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真正打造共同的生态家园表明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C符合题意;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错误,由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只有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D错误,量变是事物质变的前提,但不是归宿。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指出,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说明( )</p><p>①发展是事物显著地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②新出现的事物最终必然会取代旧事物</p><p>③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④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错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②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题干强调我国分的两个阶段在不同的国情下完成不同的任务,推动社会发展,由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津巴布韦有句谚语叫做“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中国人也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句谚语共同表明</p><p>①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p><p>②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p><p>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p><p>④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整体功能并不是总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①说法不正确;津巴布韦与中国两国文化不同,但都存在着相同寓意的谚语,这表明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②正确;材料中的两句谚语都说明只有柴火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生质变,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正确;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你把一个坏苹果留在一筐好苹果里,结果你得到的将是一筐坏苹果。”“坏苹果法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p><p>A. 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p><p>B. 人们能够改变和创造联系</p><p>C.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p><p>D.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个坏苹果影响了一筐好苹果,这启示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要树立全局观念,A项不选;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和创造联系,B项不选;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列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认识正确的是 ( )</p><p>①部分独立于整体,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不会影响整体 ②立足整体,用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④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错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③选项错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要立足整体,用局部推动整体发展;故②④入选。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60.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p></td><td style="width:16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和功能</p></td><td style="width:16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方法论要求</p></td><td style="width:16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是指原来作为整体的事物,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了部分;原来作为部分的东西,相对于更低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为整体</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十九大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的哲学依据是( )</p><p>A.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B.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各有其特殊性</p><p>C.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D.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变化,不是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A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B项不选;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会发生相应变化,D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首数字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p><p>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 )</p><p>A.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B. 树立创新意识</p><p>C. 注重量的积累 D. 抓住主要矛盾</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A项正确;树立创新意识、注意量的积累、抓住主要矛盾均不是材料所强调的,B、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的是蠢材。</p><p>A. 量的积累要实现质变</p><p>B. 联系要体现多样性</p><p>C.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p><p>D.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坚持发展的观点和树立创新意识。黑格尔之所以认为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是因为第一个人这样说是创新,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顶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朗读者》这一经典台词蕴含的哲理有( ) </p><p>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无条件的</p><p>②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p><p>③矛盾双方相反相成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p><p>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错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②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两个不同的事物遇见即基于条件的具备而产生联系进而有了“雨”、“岁月”、“生命”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冷”“暖”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雨”的形成、“春”与“冬”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岁月”的形成、“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生命”的形成,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④说法错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不是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吴京的《战狼2》取得空前的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吸收了国际类型片的特征,即“一个人对付一个非正义秩序”,但电影背后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价值观,里面有很多国家符号和国家形象,包括国徽、国旗,最后的护照等,这是对好莱坞类型的一种中国式改造。这主要体现了</p><p>A.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p><p>B.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p><p>C. 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p><p>D.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特点各不相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材料中“吸收了国际类型片的特征”是基于国际电影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电影背后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价值观,里面有很多国家符号和国家形象”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所以材料体现了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选C;A错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与材料无关;D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打蛇要打七寸”,这些说法告诉我们</p><p>A.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B. 要学会统筹兼顾次要矛盾</p><p>C. 要注意分清主流和支流 D. 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打蛇要打七寸” 这些说法告诉我们办事情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正确;BCD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p><p>①事物是永恒发展的②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p><p>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p><p>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干中在不同年龄、不同地点,听雨时的不同心境,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人生在不同阶段面对着不同的矛盾,同时也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故①③符合题意;② ④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判断蕴含的哲理是( )</p><p>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③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④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却发生了变化,正确把握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不涉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哲学上看,创新要求人们( )</p><p>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划清新旧事物的界限,抛弃传统 </p><p>③大胆怀疑一切,破除一切       ④发扬辩证法的革命评判精神</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错误,该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③选项中“破除一切”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哲学上看,创新要求人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辩证法的革命评判精神;故①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输出大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p><p>①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p><p>②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p><p>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p><p>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创新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①项符合题意;②项理解错误;③项符合题意;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p><p>在会上,他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促进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p><p>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合理、有序开展经济活动。</p><p>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p><p>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p><p>【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考虑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促进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考虑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14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位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出席论坛,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p><p>“一带一路”战略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相关国家自愿平等参与,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大智慧。</p><p>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立足长远,共商、共建、共享,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补。</p><p>“一带一略”建设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的?</p></div></div>
<div><p>【答案】(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p><p>(2)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共商共建;</p><p>(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p><p>实现最优目标,努力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p><p>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亚太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p><p>(4)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带一路建设要立足长远,互利互补。</p><p>(5)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做好准备。―带一路建设要求沿线国家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p><p>【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共商共建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亚太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努力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带一路建设要立足长远,互利互补,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带一路建设要求沿线国家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体现了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做好准备等方面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进入2010年以来,旱灾、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粮食问题再一次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10~2017年我国粮食持续8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p><p>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p></div></div>
<div><p>【答案】(1)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p><p>(2)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p><p>(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p><p>要认真阅读材料,要看到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因此要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等。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全面分析矛盾(一分为二)、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