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8:41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p><p>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p><p>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③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材料,诗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幸福瞬间,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折射出人们的理性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读诗可以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诗歌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我们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的特点,②无关;材料未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④无关。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月17日,马云为100位来自西部六省区的乡村教师颁发了2015年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对于教育马云认为:唤醒学生深处的、独特的智慧,这就是教书;感动学生,给学生留下温馨的回忆,这就是育人。“马云教育观”说明  (   ) </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p><p>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③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相互促进</p><p>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的稳定性</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唤醒学生的智慧,感动学生,给学生留下温馨的回忆,教育在无形地、非强制地对学生感化,传授给学生智慧,同时提升了思想道德,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相互促进,①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排除④。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p><p>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p><p>②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p><p>③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p><p>④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命中注定”“无力改变”,这一看法认为“命”这种客观的精神力量左右人,人终究无力改变世界,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说明关注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人的意志受其支配,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④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唯心主义对人的认识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狐狸看到一只山猪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你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哪有时间磨牙呀!现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这一寓言告诉我们()</p><p>①发挥意识的预见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未来</p><p>②人的意识被动反映事物,有什么就反映什么</p><p>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行动的依据</p><p>④安危在一定条件下互换,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山猪在安全的时候磨獠牙,为了防备危险的到来,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意识活动的预见性,把握住了事物的未来,①符合题意;安全的时候要防备危险,体现了安全和危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④符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选择性,②说法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引力波探测器(使用的是激光和反射器)在人 类历史上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从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材料佐证了(   )</p><p>①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p><p>③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推动实践发展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发展</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爱因斯坦早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实践水平,缺少科学先进的认识工具,并未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通过引力波探测器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说明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制约,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③皆表述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3月9日起,代表机器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以高超的运算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判断,4: 1击败世界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让世人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刮目相看!因此,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智能。下列选项最能质疑上述观点的是</p><p>A. 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p><p>B. 人工智能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p><p>C. 人工智能是人类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的东西</p><p>D. 人工智能机器可以通过自己否定自己以实现自己发展自己</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质疑该观点要揭示出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是人意识指导实践,作用于实践,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的东西,即人工智能最终也是人意识的作用的产物,仅是对人思维的模拟,并不能完全超越人的意识,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未从本质上揭示人工智能。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诗人元稹在诗《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下列与材料寓意相似的是</p><p>A.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p><p>C.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寓意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A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不符题意,不选;B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题意,不选;C体现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必须全面看问题,不符题意,不选;D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符合题意,应选,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对通过实行股份制、上市等途径已经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国有企业,要着力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行效率上下功夫;对于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上述做法的唯物论依据(   )</p><p>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p><p>②不同的国企具有不同的实际</p><p>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p><p>④矛盾有主次之分</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主体限制在唯物论,符合题意的是②③两项。国有企业改革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说明国有企业存在不同的客观实际,改革要有针对性,同时体现了要尊重国有企业改革的规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属于唯物辩证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材料中相一致的是(   )</p><p>①乱极则治,暗极则光,此天之道也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p><p>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p><p>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朱敏才和孙丽娜二人放弃了自己安逸的退休生活,远赴贵州山区支教,为那里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体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符合题意的诗句是②④;①体现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作为爱心平台,微公益致力于从认证用户发掘求助项目、“爱心团”甄别信息真伪,到公益机构介入实质救助、网友参与提升项目影响力,并通过全民力量打造一条从项目发起、信息核实到实际救助的完整生态链,以高效、便捷、透明的运作机制,启动了一个“全民公益”时代。</p><p>微公益之“微”,一是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活动,二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专家指出,微公益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的瓶颈问题是: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监管,容易迷失方向;微公益项目缺乏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运作,将难以持久。</p><p>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擘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宏伟蓝图。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是历史发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p><p>(1)结合材料一,请为推动微公益项目提出倡议,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论证其可行性。</p></div></div>
<div><p>【答案】①倡议: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极推进微公益项目。</p><p>论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p><p>②倡议:充满信心,迎接挑战,积极推进微公益项目。</p><p>论证: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p><p>③倡议:呵护“新事物”,积极推进微公益项目。</p><p>论证: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p>【解析】本题以微公益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发展的观点,题目新颖,作答有较大难度,考查知识综合,能力要求高。通过审设问,发现作答范围限制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而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发展观包括的几个原理内容。从材料看,微公益从起步阶段到发展成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发展,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微公益在起步阶段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人们给予信心,并认识到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微公益作为新事物,需要关注和成长,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发展的实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D县注重用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总体定位“民居风格协调一致,色调清新淡雅”,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风韵;突出文化成果共享,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塑造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提振农民精气神。</p><p>材料二:华阴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构成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世代流传,久演不衰。歌手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的老艺人,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大胆将摇滚和民谣音乐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嗨翻全场。它不仅喊出了秦腔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传统中融入流行元素,也体现了国人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p><p>华阴老腔这一剧种属于家族戏,只传本宗本姓本家男性,这种封闭的流传方式后来才被打破,老腔流传到外姓,其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目前依然处于即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D县注重文化建设的意义。</p><p>(2)结合材料二,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华阴老腔成为本届春晚的一大亮点所带来的启示。</p><p>(3)面临非物质遗产逐渐消亡的濒危状态,请就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提出两条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县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是为了乐民、育民、惠民。</p><p>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D县主动创造性丰富新村建设内涵,自觉选择地域文化总体定位。</p><p>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县突出文化塑造功能,D县突出文化引领当地新农村建设。</p><p>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县突出文化塑造功能,能提振农民建设气神。(每点3分)</p><p>(2)①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华阴老腔大胆将摇滚和民谣音乐相结合,艺术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p><p>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华阴老腔充分利用檀板的拍板节奏,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以摇滚嫁接戏曲,充分发掘流行元素,为华阴老腔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推动华阴老腔发展。</p><p>③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华阴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将各部分进行了最优整合,向观众充分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秦腔。</p><p>(评分说明:如果答“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可替换③,不重复给分。从联系的普遍性等其它角度回答,只要观点正确,可酌情给分。)</p><p>(3)①在保护华阴老腔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元素。</p><p>②对华阴老腔进行创新,糅合其它艺术形式,兼收并蓄。</p><p>③拓宽华阴老腔的传播方式,培养华阴老腔的接班人,使其发扬光大。</p><p>【解析】本题以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华阴老腔为材料背景设题,综合考查《生活与哲学》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的观点。</p><p>(1)本题属于意义类问题,审设问认识到作答范围较明确,即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而联系教材所讲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材料中D县文化成果共享是为了乐民、育民、惠民,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D县主动创造性丰富新村建设内涵,自觉选择地域文化总体定位,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该县突出文化塑造功能,文化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文化提振农民的精气神,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最后组织答案作答。</p><p>(2)本题属于启示类问题,作答范围明确限制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上,联系教材所讲联系的观点有关知识。材料中涉及到华阴老腔大胆将摇滚和民谣音乐相结合,体现了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利用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华阴老腔充分利用檀板,同时以摇滚嫁接戏曲,既体现了华阴老腔自身的特色,同时又推动了整体创新,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中部分的作用;华阴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将各部分进行了最优整合,体现了整体的地位和作用。</p><p>(3)本题属于开放型问题,作答范围限制在《文化生活》,作答应围绕主题不能偏离主题,所提建议应具体可行,切记大话空话套话。</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