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8:07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北京,“朝阳群众” 因举报多位艺人吸毒而广为人知,以“朝阳群众” 为代表的群众志愿者队伍正成为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这说明我国公民</p><p>A. 有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B. 通过社情民意制度参与基层管理</p><p>C. 有序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D. 依法行使监督权这一政治权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我国公民并不是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A项错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不是公民参与基层管理的方式,B项不选;以“朝阳群众” 为代表的群众志愿者队伍正成为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这表明我国公民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C项正确;监督权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这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是说,治理洪水的人要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要让百姓</p><p>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表明</p><p>①公民的政治权利日益扩大     ②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言论自由</p><p>③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④公民的政治自由是公民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是说,治理洪水的人要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娃的人要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管理者要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表明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言论自由,也说明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公民权利的扩大。④选项错误,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故②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政部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要求,凡拟订社区发展规划、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制定社区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这一要求:</p><p>①方便了农民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xa0;&#xa0;&#xa0;&#xa0; &#xa0;&#xa0;&#xa0;&#xa0;</p><p>②保证了农民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p><p>③拓宽了农民工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xa0;&#xa0; &#xa0;&#xa0;&#xa0;&#xa0;</p><p>④有利于基层政权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凡拟订社区发展规划、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制定社区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体现了①②两项,故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民主监督的问题,故③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社区属于居民自治范畴,不属于基层政权,故④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得益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强大魅力,2017年上半年,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人民的名义》都赚足了口碑。这些热播国产剧不仅在国内广受热评,在国外也深受欢迎。国产电视剧走红海外表明</p><p>①中华文化因其民族性而有国际影响力 ②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 </p><p>③现代传媒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这些热播国产剧不仅在国内广受热评,在国外也深受欢迎,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强大魅力,中华文化因其民族性而有国际影响力,①项符合题意;这些热播国产剧正是得益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强大魅力,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说明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④项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强调得益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强大魅力,热播国产剧不仅在国内广受热评,在国外也深受欢迎,与文化交流无关,②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对此,企业应该</p><p>①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兴潜在市场</p><p>③逐步淘汰主营业务,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④规范行业竞争行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p><p>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需要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需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兴潜在市场,①②正确;“逐步淘汰主营业务”说法错误,③不选;企业自身无法规范行业竞争行为,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供需错位,单纯依靠需求侧的刺激效果欠佳。对此,中央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基于</p><p>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②事物数量增减到一定程度会改变事物性质</p><p>③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经济作用各有其特点</p><p>④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矛盾的双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③④项符合题意;供给侧和需求侧体现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②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充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p><p>下列对王充和叔本华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有()</p><p>①王充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叔本华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p><p>③王充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叔本华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王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叔本华把世界看成人的表象,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①②正确;③④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涉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的是  </p><p>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p><p>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与“胜败天注定”</p><p>④“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与“飞矢不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强调了存在决定思维,“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了思维决定存在,二者涉及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①正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强调了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强调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涉及到了哲学基本问题中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讨论,②应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与“胜败天注定”都强调了意识决定物质,观点类似,不涉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③不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与“飞矢不动”涉及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并不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2017年IO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是(  )</p><p>A. 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p><p>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p><p>C. 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p><p>D. 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据材料可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是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A项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B项不合题意;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C项观点错误;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劳动者与就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p><p>①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因分工相同,而地位不同。</p><p>②就业能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的主体。</p><p>④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依赖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p><p>A. ①②③</p><p>B. ②③④</p><p>C. ①②④</p><p>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虽分工不同,但地位相同,①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③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④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p><p>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p><p>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p><p>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的。</p></div></div>
<div><p>【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自拟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p><p>示例: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p><p>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p><p>小结: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p><p>【解析】本题以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p>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民族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p><p>(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一客观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p><p>(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建设“美丽中国”,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p><p>(4)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人富山水绿。</p><p>【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属于原因类试题。其次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和呈现唯物论这一哲学板块包含哪些哲学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然后分层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概括材料中心思想,依据材料选择和调用原理、对接原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最后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原理与材料相结合,要适当展开。</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