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8:02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这表明(  )</p><p>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性</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材料中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体现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能动性,选B;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生活》教材中阐述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p><p>A.某一具体物质的形态  </p><p>B.白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p><p>C.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p><p>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正确;不能把哲学中的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A错误;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不仅指自然界,B错误;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不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口普查----2015”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和国画“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2015”表明普查年份,体现了“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主题概念及与国际接轨的普查理念。从哲学上看,该标志的创意</p><p>A. 具有主观性,其内容是设计者独特主体意识的产物</p><p>B. 具有原创性,来源于设计者的丰富联想和主观映像</p><p>C. 具有艺术性,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p><p>D. 具有客观性,借助实景为载体而不受主观因素影响</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其内容是设计者社会实践的产物。B选项表述产物,此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D选项“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表述错误,排除。从哲学上看,该标志的创意有艺术性,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故C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非诚勿扰Ⅱ》捧红了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p><p>A. 心外无物</p><p>B. 我在故我思</p><p>C. 理在事先,理生万物</p><p>D.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该题考查唯物主义,“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首诗是唯物主义观点,A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B观点符合题意,是唯物主义观点,C观点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观点体现的是变化发展观,故答案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并不陌生,这是目前全球治疗糖尿病的“明星”药物。但是,这种药物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是如何发生的,却一直是个科学之谜。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其降血糖原理:通过二甲双胍的药效来激活AMPK蛋白质激酶。这一发现将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制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这佐证了</p><p>①实践离开理论指导也能获得成功</p><p>②认识的深化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p><p>③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实践离开理论指导也能获得成功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①不选;“这一发现将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制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说明认识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②正确;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未必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可能落后于实践的发展,③不选;材料表明人的认识能正确的反映“二甲双胍”的降血糖作用机理,这佐证了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美国科学家通过计算机将74207281个2相乘再减去l,验证出这个数字除了l和它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任何正整数整除,这是已经运营了20年的志牒项目“互联网梅森质数大搜索(GIMPS)”发现的第15个质数。这一发现表明(    )</p><p>①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p><p>②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p><p>③认识没有终点                        </p><p>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排除;选项②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同情止于心》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2/20/11181ce3/SYS201904122011576858286653_ST/SYS201904122011576858286653_ST.001.jpeg" width="248" height="14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的实现</p><p>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C. 在实践中要反对客观唯心主义</p><p>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才能为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根据上述漫画的标题和漫画的内容可以发现,上述漫画讽刺的是没有坚持实践观点,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用“决定”,故排除。选项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提供有益的指导,故排除。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重视哲学是因为</p><p>①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之科学    </p><p>②哲学是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p><p>③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    </p><p>④真正的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⑤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③错误;“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之科学”表述错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因为哲学是社会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真正的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大派别,下列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p><p>①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一定没有可取之处</p><p>②凡唯物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p><p>③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p><p>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①说法错误,③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凡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④说法错误,②正确。故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人文论坛”上李小五教授指出: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用辩证法启迪人们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成为变革我国社会的先驱。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p><p>上述材料说明</p><p>A.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结</p><p>C.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D. 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硕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故A符合题意;B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的说法错误,哲学有正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D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p><p>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所有有形物体的个性</p><p>C. 世界上自在事物的共性    D. 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而不是总和、个性以及自在事物,故D符合题意,ABC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p><p>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p><p>C.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感情,何事景物”强调了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感情”和“景物”,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B项正确;A、C、D项描述的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笔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p><p>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p><p>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p><p>C.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作用               </p><p>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进行想象和创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散文随笔的写作,心有意态,便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适合题意;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真实的,也有错误的,A观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意识的反作用,B不符合题意,排除;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选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间去哪儿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先生通过实验给出了答案——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感觉上,时间从脑子里“漏掉”了。该答案( )</p><p>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p><p>C.体现了唯心主义的立场         D.反映了运动的相对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感觉上,时间从脑子里“漏掉”了,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A适合题意;B、C、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这些论辩蕴含着</p><p>A.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之争</p><p>B.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p><p>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斗争</p><p>D. 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正确理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表明中国传统哲学的论辩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因此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远洞悉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性。</p><p>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民教授撰写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一书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眼,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新形势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发展规律,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p>②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p><p>③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特征。</p><p>(2)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p><p>②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它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性。</p><p>本题首先要答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然后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分别说明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特征。</p><p>(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p><p>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问题主要是回答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真正的哲学,可结合材料,从真正的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站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取得伟大胜利。</p><p>材料二: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p><p>(1)结合“时代精神的精华”相关知识,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引导新时代的。</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的内容源于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决胜阶段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②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思想精华。③哲学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系的建立让人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起点,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④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只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取得伟大胜利。(分)</p><p>(2)①物质决定意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修正。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新形势,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③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正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高度的建设热情紧密结合。</p><p>【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时代精神的精华”相关知识,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引导新时代的。</p><p>这类题可套用“知识+材料”答题模式。可运用哲学与的关系、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及其表现等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这个伟大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就知道毛病在哪里……</p><p>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什么哲学道理?</p><p>(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⑴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⑵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时间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p><p>【解析】本题以古代俗语为背景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什么哲学道理。“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生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实践决定认识,包括四个小的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指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要从两个小的方面指出。本题难度不大。</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