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7:5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奇异天体,在其视界内,即使光子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束缚,它完全不发射和反射任何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p><p>①任何认识都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p><p>②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p><p>③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接近真理            </p><p>④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实践是是认识的动力,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发展;同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②④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①是错误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这说明(  )</p><p>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③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p><p>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特点的知识。“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特点,都说明了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①③正确;材料未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及真理的条件性,②④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请教。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个故事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p><p>①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p><p>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具有实践价值</p><p>③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p><p>④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样重要。③选项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不一定必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才是正确的。题目中,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说明了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只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故①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的规划过程,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最终成文公布。这一过程表明</p><p>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的认识的过程</p><p>③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意,五年规划的编制,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原有认识基础上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不是推翻原有认识,故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编制流程即过程的完整性不是检验并保障认识正确性的标准,故④错误。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p><p>2016年端午节前夕,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的名义开始的。因为端午节是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宜互送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p><p>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端午节和清明节确实有约定俗成的主题,但这些传统节日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并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许多娱乐性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喜庆色彩。在纪念先人之余,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p><p>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问候语的使用出现分歧。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部分人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p><p>【解析】</p><p>此题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话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要明确设问中的“上述分歧”是指什么。在此基础上,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供需关系结构失衡,“供需错位”。一方面,过剩产能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要素最优配置,提高生产力水平,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p><p>供给侧改革是有历史成功先例的,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供给经济学坚持“小政府,大市场”、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p><p>(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p><p>(2)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p><p>(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体现,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p><p>【解析】</p><p>此题以我国供给侧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p><p>第(1)问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属于分析型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真理”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要明确分析的观点是“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又不能简单照搬……”,然后结合材料从真理的客观性分析“借鉴”的原因,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分析“不能照搬”的原因即可。</p><p>第 (2)问要求“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依据)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