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7:5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p><p>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p><p>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科学家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地点、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低最低程度,并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涉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科学家准确预测台风地点和路线,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p>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p><p>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p><p>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p><p>A. 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辩证关系问题。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题肢⑤说法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物质和意识是谁决定谁的问题。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有(&#xa0;&#xa0; ) </p><p>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p><p>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 是事物存在的根源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孟子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①④项与其所含哲学观点相同;②③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幼儿家长,因不满自己的孩子被分到了带有数字14的学号,觉得不吉利,在班级群内用英语开骂。下列观点与学生家长的世界观相吻合的是(  )</p><p>A.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p><p>B.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p><p>C.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p><p>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材料中的家长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排除A、C两项;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华严经》日:“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是(    )</p><p>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p><p>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p><p>④“万物皆备于我”</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A中的意思是外在之一切最初都是由想生的,心也能逐渐看破外在的一切,安住于般若的空性之中而无一物,是主观唯心主义,故排除。选项是D主观唯心观点;选项B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选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