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6:49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单元同步练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遒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这说明意识</p><p>A.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p><p>C. 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D. 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复制”</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A项不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B项不选;《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这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C项正确;意识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复制”,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8月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xa0;)</p><p>A. 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B.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D. 思维与存在具有可知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说法错误;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应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漫画(懒惰就像是一只笼子,关住了知识的仓库,让你一事无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1/07/10/e99eaaab/SYS201811071004451349192296_ST/SYS201811071004451349192296_ST.001.png" width="154"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p><p>B.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p><p>C. 发挥意识对认识世界的促进作用</p><p>D. 要树立创新意识,打破枷锁</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漫画没有强调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项不选;漫画是讽刺懒惰,不做事的人,这是启示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B项正确;正确的意识才会对认识世界有促进作用,C项说法本身不准确;漫画没有强调要树立创新意识,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p><p>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p><p>③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④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首因效应强调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较为深刻,它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最初印象并不可靠,①正确;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不是绝对静止的,②错误;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承认了相对静止,并没有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③不选;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承认了相对静止而忽视了事物的运动,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漫画告诉我们</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19/10/3e800690/SYS201810191003591378707546_ST/SYS201810191003591378707546_ST.001.png" width="361" height="2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着</p><p>②生活中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重要</p><p>③改变自己是改变世界的前提和基础</p><p>④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题中,世界上太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因为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着,①符合题意;我们只好改变自己,体现了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生活中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重要,②不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改变世界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p><p>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p><p>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p><p>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 是不可能存在的</p><p>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 只能是美好的祝福</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以最美寄语为载体,考查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等相关知识,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该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p><p>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p><p>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p><p>③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p><p>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体现了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②④项符合题意;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①项说法错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不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日,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指出,机器人会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帮助它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符号、单词和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学会了彼此合作和交流。随着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不断加码,语言也不断进化,最终,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研究表明</p><p>①机器人彼此协同工作使其行为具有社会性  ②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是主动创造性的表现</p><p>③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  ④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表明,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③④项符合题意;智能机器人本身并不具备意识,也不具备社会性,其智能是人类意识的延伸,是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①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全国新人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新教材一年级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专家解释,对刚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说明</p><p>①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p><p>③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客观与主观总是统一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而客观实在性不属于意识的特点,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主观与客观统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其为“七情”。在一般的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哲学上看(  )</p><p>①“七情”的产生是人们情绪变化的结果 </p><p>②“正常精神活动”和“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p><p>③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调控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七情” </p><p>④“七情”是否是致病因素是由人的情绪决定的</p><p>A.②③  &#xa0;B.③④        C.①④  &#xa0;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说明“正常精神活动”和“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它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调控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七情”,②③正确。“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①④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    </p><p>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p><p>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  </p><p>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主观反映。③选项表述错误,情绪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题目中,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其中,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1月2日,2017中国国际人工智能峰会在上海举行。有近400位行业高层出席本次峰会,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机器人以及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技术突破及难点、未来发展运作模式等问题。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仅仅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 </p><p>②具备人的思维器官的功能,具有意识 </p><p>③可以离开社会存在而产生和不断发展 </p><p>④没有创造性,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意识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人工智能仅仅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没有创造性,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①④正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排除②;人工智能不能离开社会存在,排除③。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p><p>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p><p>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D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说法错误;B C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12日,美国通用汽车(GM)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CruiseAV,该车辆没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为全自动驾驶的汽车。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p><p>①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p><p>②“驾驶脑”替代人脑,体现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p><p>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p><p>④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下好新时代社会发展这盘棋,必须正视新时代的新矛盾。唯有不回避当前社会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的复杂性,才有可能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全面进步。材料中的这一论断</p><p>①坚持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p><p>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坚持了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统一</p><p>④坚持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的这一论断坚持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①正确;材料中的这一论断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不选;材料并不涉及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③不选;正视新时代的新矛盾、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的复杂性,这一论断坚持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p><p>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述材料体现了</p><p>①理论探索总是走在实践探索之前</p><p>②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的循环运动</p><p>③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p><p>④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理论探索总是走在实践探索之前观点错误,①不选;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的循环运动观点错误,②不选;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说明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③正确;我们党结合我国实际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p><p>A.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p><p>B. 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C. 真理只有被推翻后,才能向前发展</p><p>D. 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以住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并不是谬误,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A项不选;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不选;真理不能被推翻,C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表明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D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p><p>①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p><p>②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p><p>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p><p>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③选项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中“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的表述错误。题目中,题目中,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的表述表明了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故①入选。题目中,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故②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漫画《经济头脑》可以看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6/25/10/238f72f1/SYS201806251004536437833713_ST/SYS201806251004536437833713_ST.001.png" width="269" height="1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p><p>②真理具有客观多样性</p><p>③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p><p>④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认识论及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漫画告诉我们,受各种因素影响,面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反映,进而会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③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真理只有一个,②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介绍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他希望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党外人士意见的认识论依据是</p><p>①党外人士的认识活动更具有客观物质性</p><p>②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p><p>③认识得到不同主体的认同才具有针对性</p><p>④每一个认识主体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有利于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发现真理,②④两项符合题意;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①项观点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差异性,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共产党就十九大报告征求党外人士意见,不是为了提高报告的针对性,而是为了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发现真理,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p><p>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论断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材料,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属于小切口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考查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关知识的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包括了运动、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教材知识与材料有效信息相结合进行分析即可。</p><p>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论断的认识。从审题来看,知识范围是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属于小切口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体现了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体现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修正。</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意识作用。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新形势,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p><p>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正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高度的建设热情紧密结合。</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p><p>本题知识要求和问题指向都很明确,可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修正后的作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p><p>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p><p>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p><p>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的。</p></div></div>
<div><p>【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自拟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p><p>示例: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p><p>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p><p>小结: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p><p>【解析】本题以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单元同步练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