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二中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p><p>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体与客体的关系 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A. ① ② B. ① 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前者指的是物质概念,是万事万物的共性,具有抽象性;后者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特殊性。①②项符合题意;③④项表述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其哲学依据是(  ) </p><p>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  </p><p>②实践决定认识,要坚持理论第一 </p><p>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p><p>④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错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④选项错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从哲学上来看,这说明了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故①③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至20个物种的功能和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p><p>A.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p><p>B.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p><p>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p>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是不可捉摸的,A说法正确;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自然界,B说法错误;C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可以认识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p><p>A. 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D.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题目中,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我们的“大脑越用越灵”,这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C选项错误,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D选项错误,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p><p>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B.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p><p>C.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惠施的观点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意思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C与之相符,正确;A是相对静止的观点,与题意不符;B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D夸大了相对静止,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又都是新的。这一说法( )</p><p>A.只看到了绝对运动</p><p>B.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p><p>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p><p>D.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太阳在短时间的物理性质及运动变化规律是没什么变化的,体现了相对静止;但是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也是有区别的,每天都是新的。所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不准确,材料中的说法同时也看到了相对静止。B错误,运动是绝 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错误,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p><p>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p><p>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p><p>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该观点忽视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首因效应以及近因效应均没有正确看到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p><p>A. 世界是物质的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p><p>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四句诗的大意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C选项入选。A、B选项与题意无关。D选项错误,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征</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p><p>A.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p><p>B. 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p><p>C. 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p>D. 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小小竹排江中游”肯定了竹排的运动,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巍巍青山两岸走”又看到了相对于“青山”而言 “竹排”是静止的,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两句话合在一起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体现了</p><p>A. 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B.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p><p>C.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该首诗中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体现了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故C选项入选。A、B选项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p><p>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动者恒动,静者恒静</p><p>③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知识点。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割裂了运动和精致的关系。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故②③项错误。本题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光线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在空气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万千米。但在通过某些透明介质时,比如水或者玻璃,由于折射的关系,光速会稍微减慢,但这种减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被人们感知。而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对列理解正确的是</p><p>A.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p><p>B. 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有条件的</p><p>C.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p><p>D. 人们可认识和改造物质运动的规律</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B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改造规律,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体现了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材料表明( )</p><p>A. 绝对零度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 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p><p>C.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控制的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选项错误,绝对零度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B选项错误,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B选项错误,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是不能被控制。题目中,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这说明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p>B.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p><p>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C、D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大概意思是说水如果没有了,百日之后,必定会有虫子作乱,人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就躺在床上,百日后必将会生病,说明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故B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将保持每小时28 4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运转。卫星必须围绕地球不停地运转,才能保持平衡而不被地球引起撞向地球。这表明( )</p><p>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B.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p>C. 运动就是指物体在位置上的移动 D. 物质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天宫一号”卫星必须围绕地球不停地运转,才能保持平衡而不被地球引起撞向地球。这表明物质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故D选项入选。A选项强调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无关。B选项强调运动的含义,与题意不符。C选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6月城镇新增就业717万,就业形 势总体平稳;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处于全年3%左右的目标之内;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4个百分点;二季度进出口、出口值分别增长0.1%和1.2%,呈现正增长;进口值下降1.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我们能通过经济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p><p>A. 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p><p>B. 承认相对静止才可以认识和区分事物</p><p>C. 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p><p>D. 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们能通过经济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可以认识和区分事物,才能通过各种现象的比较和分析,揭示蕴含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性。B项符合题意;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A项说法错误;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相对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项说法错误;只有存在相对静止,我们才能认识和研究事物,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B.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p><p>C.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p><p>D.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翻译为,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某位开明的君主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某位暴君实施暴政而灭亡,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A正确。B、C、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哲学原理是</p><p>A.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p><p>B. 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p><p>C.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p><p>D.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自然的客观性,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原理,排除;C说法错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排除;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不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错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与航天航空技术相比,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正所谓“上天容易入地难”,“入地难”难在</p><p>A. 人们认识和掌握地震规律仍然缺乏一定的主客观条件</p><p>B. 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使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它的发生规律</p><p>C. 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使人们的认识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p><p>D. 地壳运动有复杂性,无规律可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地壳运动有复杂性,但也有规律可循。人们可以了解它的规律。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含的哲理是</p><p>①世界是运动的</p><p>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p><p>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p><p>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②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2月12日,英国研究人员报告称,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降低身体对外伤和大量失血的过度炎症应答反应,并能激活细胞存活通道,因而可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衰竭,这种廉价的抗疟疾药物有望用于挽救重伤患者的生命。这说明( )</p><p>A. 不断创新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B.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C. 遵循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D.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选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B选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题目中,青蒿素类药物能激活细胞存活通道,因而可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衰竭,这种廉价的抗疟疾药物有望用于挽救重伤患者的生命。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D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p><p>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p><p>B.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p><p>C.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p>D.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了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自觉的按规律办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选C。A和B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没有取得了尊重客观规律;D错误,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不能被改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 )</p><p>A.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B. 要有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p><p>C. 从自己的理想出发 D. 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说明了个人在选择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切从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故A选项入选。B选项与题意不符。C、D选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某地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在草原上散养鸡,鸡吃草籽、昆虫等,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以后,可以让牛羊改吃农田秸秆,这样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能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秸秆在田间焚烧带来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p><p>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遵循与利用自然规律,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分)</p><p>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5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本题答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相关知识。考生根据所学的规律的相关知识,一般可以答出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人们可以利用规律等相关知识。其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然后组织答案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金融业为主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仍然坚持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p><p>材料二M市是我国西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城市。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该市市委深入调研,确立了“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积极节能减排、加大治污力度。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p><p>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具有物质性)。W市和M市不同的发展成果</p><p>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体现了这一点。</p><p>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体现了这一点。</p><p>③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这一点。</p><p>【解析】</p><p>本题以W市以及M市在处理本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不同,取得了不同的经济效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然后从材料的表述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结合相关的哲学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即可。材料中,M市与W市不同的发展成果,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可以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故可以从规律的特点以及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可以从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