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大成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社区运用中国民间化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加大宣传和培育的实效性。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①可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p><p>②需要借助恰当的物质载体</p><p>③可以凝聚社会共识,消除思想差异 </p><p>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运用“民间化”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这表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①正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这表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恰当的物质载体,②正确;“消除思想差异”的提法是错误的,③不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不仅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也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赤子情怀。《大国工匠》之所以打动国人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p><p>①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p><p>@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建径,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工匠文化的魅力 </p><p>③工匠糟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棱心侨值观的要隶 </p><p>④工匠精神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p><p>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①表述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其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p><p>②表述错误,现代传媒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是重要手段; ③符合题意,“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④符合题意,“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故本题答案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p><p>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p><p>②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p><p>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p><p>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都要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们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①③项符合题意;民族节日并不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②项说法错误;优秀的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落后的传统习俗不利于培育文明风尚,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国维《文学小言》:“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 )</p><p>A.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p><p>B. 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p><p>C.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p>D.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王国维这段话特别强调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对于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C项所蕴含的道理与其相近;A项强调了礼义廉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B项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科学文化修养的影响,与题意不符;D项强调了经济决定文化,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今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的社会氛围,公民应该</p><p>①践行友善价值观,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p><p>②唱响社会主旋律,引导规范社会慈善行为</p><p>③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p><p>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公民应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故④符合题意;如今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的社会氛目,公民应该践行友善价值观,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故①符合题意;引导规范社会慈善行为的主体不是公民,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关于“什么是富贵”的讨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富”就是有钱、有物,“贵”是一种受人尊敬的状态。一个人的生命观高尚,价值观就高尚,价值观高尚,人生观就高尚,人生观高尚,肯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这种人走到哪里就把生机带到哪里。从此观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p><p>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p><p>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p><p>④个人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了不同的人对富贵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人们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不同,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正确;同时从侧面体现了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正确看待富贵,④正确;①②与材料无关。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科技部.中宣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将知道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纳入科学素质基准点,作为公民需要具备的科学素质。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在于,上述哲学思想观念是</p><p>①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资源</p><p>③衡量传统文化有无当代价值的重要尺度 ④前人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智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将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纳入科学素质基准点,作为公民需要具备的科学素质。这些哲学思想是前人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智慧,对于当前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仍有积极意义,因此这一做法具有合理性。②④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①项说法错误;题干中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主观性的认识,不能作为衡量传统文化有无当代价值的重要尺度,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p><p>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p><p>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p><p>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p><p>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和“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故应选B;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错在“根本”二字,“以传统廉政思想修廉”不是根本;“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本身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应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省文明办联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全省推广实施“道德信贷”,所有被评为“中国好人”的该省公民和市以上政府授予的道德模范都可成为授信对象,获得无担保优惠贷款。推广实施“道德信贷”</p><p>①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 ②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向上向善</p><p>③表明道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物质条件 ④说明人民群众是道德教育的对象而非主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推广实施“道德信贷”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向上向善,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②项符合题意;影响道德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道德教育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③项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样是道德教育的主体,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城,所以盛(cheng)民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切核心是人,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苦心打造城市时,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城市宜居在高层次上表现为城市文化--包括城市历史、品质、风貌、内涵,个人能够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只有拥有文化的城市,才是活生生令人热爱的宜居之城”。</p><p>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好教育;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城市凝聚力和公民道德素质。③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发本城市的文化内涵,宣传城市优秀历史文化。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p><p>【解析】本题以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试题总体来看,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其设置比较科学。</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本题落脚点是如何做,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做到“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