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5:29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定时训练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变革的时代,需要更为宽广的胸怀和气度。近来对容错机制的关注,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积极回应。“容错机制”强调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宽容“探索性失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p><p>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历史性   </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③追求真理必然伴随着失败       </p><p>④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容错机制”强调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宽容“探索性失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会给正确认识事物带来困难;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项符合题意;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必然伴随着失败,③项错误;④项不是“容错机制”的原因;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p><p>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物质性    C. 能动性    D. 选择性和创造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此“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违背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项正确;材料中黑格尔的观点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能动性没有关联,A、C不选;选择性和创造性是意识活动的特征,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2015年“两会”分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此后,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多地进行多方面的调研,为“十三五”规划定基调。 “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广泛调研,是因为(  )</p><p>①认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            ②实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p><p>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④在实践中才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广泛调研,是因为实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在实践中才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卫星奔月跨越近六个世纪。“人类探索月球的步子越走越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p><p>A. 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世界</p><p>B.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p><p>C.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p><p>D. 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无限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卫星奔月跨越近六个世纪。“人类探索月球的步子越走越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体现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世界。C、D选项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工作,这体现了实践是(  )</p><p>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p><p>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p>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p><p>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工作,这体现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正确且符合题意;A 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实践不一定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巴黎气候大会的会场餐厅买咖啡,若将所用塑料杯退回,可拿回一欧元;所有办公室和会议室的文件箱和垃圾桶都由可回收的硬纸板制成;会场外的“风力发电树”为会场的路灯以及部分周围设施提供电力。巴黎气候大会主办方的这些设计体现了(  )</p><p>A. 绿色环保的价值观随时代变化而变化</p><p>B. 环保理念不仅要宣传,更要付诸行动</p><p>C. 人们的创意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p><p>D. 绿色理念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节</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表述 错误,题目中没有强调绿色环保的价值观随时代变化而变化。C选项错误,人们的创意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基础。D选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绿色理念源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故排除法,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了,并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该理论</p><p>①正确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可以指导相关实践活动正确开展 </p><p>②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 </p><p>③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 </p><p>④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了“碎花瓶理论”是正确的,故①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强调的是理论的作用,故排除②选项;共性是从个性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共性对于个性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碎花瓶理论”是从不小心打碎花瓶中获得的,并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③选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理论则不具有,故排除④选项。本题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阐释了一个目的—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p><p>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习近平的讲话精神。</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历战争多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的认识和平的珍贵。</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举行纪念活动,就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开创美好未来。</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实践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实践的观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等。材料中“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肆虐,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试验,屠呦呦和课题组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虐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现结果显示抑制率只有12%-40%。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终于在青蒿鲜汁里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蒿素的发明是多次试验的结果体现了该原理。</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疟疾肆虐,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给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屠呦呦和另一名科学家亲身尝试新药并证明其疗效,说明了这一点。</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发明新药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p><p>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属于分析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定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