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曾引用“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古语,强调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这( )</p><p>①说明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②承认了绝对运动,但否认了相对静止</p><p>③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p><p>④启示我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否认相对静止。③选项表述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题目中,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强调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这体现出了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启示我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④表述正确入选。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解决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p><p>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p><p>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p><p>③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p><p>④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城市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够被消灭、被创造,也不能够被人类随意改变,可见①错误;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决定主观能动性发挥能否产生经济效果,故④错误;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通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形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见②③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的规划过程,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最终成文公布。这一过程表明</p><p>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的认识的过程</p><p>③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意,五年规划的编制,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原有认识基础上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不是推翻原有认识,故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编制流程即过程的完整性不是检验并保障认识正确性的标准,故④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两年多来,中国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800多项,已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承诺的削减三分之一审批事项的任务。中国政府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p><p>①整体统率和引领着部分 </p><p>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p><p>③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p><p>④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④选项强调了整体功能对部分的影响,而材料中侧重强调了部分功能的变化对整体的影响。中国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800多项,已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承诺的削减二分之一审批事项的任务,说明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故②③入选。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时偕行”所做的必然选择,也必将贯穿整个“十三五”,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p><p>①长江后浪推前浪 </p><p>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p><p>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p><p>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观点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①④都是发展的观点,故①④符合题意;②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②不符合题意;③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高速公路作为地方的交通条件之一,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善道路拥堵状况,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又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和货币资金的占用。下列古语中与上述材料的哲学依据相同的是( )</p><p>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p><p>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p><p>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潜夫论·明暗》)</p><p>④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抱朴子·博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高速公路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又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和货币资金的占用”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强调了一分为二,选D;①强调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②强调了联系的观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学理。下列诗句哲理理一致性是</p><p>①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顾况《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p><p>②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p><p>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p><p>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等知识。“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是说事物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说如果不刻意寻找,找不到的东西反而能找到,这蕴含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了实践的观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说看似无用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有用的东西,这蕴含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因此综合来看,②④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一致的,C项正确。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所示漫画《变迁》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1/08/25d42816/SYS201904210844265295448207_ST/SYS201904210844265295448207_ST.001.png" width="117" height="14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p><p>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p><p>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p><p>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变迁》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①③适合题意,②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故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方面呈现新的阶段性特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中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总要求。</p><p>(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p><p> </p><p> </p><p> </p><p>材料二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p><p>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p><p>(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p></div></div>
<div><p>【答案】(1)①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情况,我国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市场规律,转方式优结构,这是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p><p>(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p><p>【解析】</p><p>本题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出的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p>(2)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知识,设问指向结合材料,阐述“构建人来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为分析说明类试题。首先,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整体的支配作用。其次,部分构成了整体,如果没有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存亡,每个国家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实现共建共享。</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6年9月19日,李克强在联合国总部出席“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是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是全球的共同事业。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关键在于釆取切实行动,持之以恒。应兼顾当前和长远,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聚焦核心任务;将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作为支撑,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形成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p><p>⑴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中国提出的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张。</p><p>(2)结合材料,从发展的角度,谈谈应怎样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世界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中国提出的主张既看到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直接、表面和眼前的联系,也不忽略它们之间的间接、本质和长远的联系,分析和把握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聚焦核心任务,有助于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p>(2)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②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通过采取切实行动,持之以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p><p>【解析】本题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联系观与发展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中国提出的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张。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我国提出的发展议程主张要深入进行解读。其次,从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等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发展的角度,谈谈应怎样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解答本题需要注重与第一题之间的联系,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其次,从量变与质变的角度分析出通过采取切实行动,持之以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