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4:15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人类文明”意义上的广义文化,也不同于“文化知识”意义上的狭义文化,而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下面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p><p>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p><p>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才能逐步培养出来   </p><p>④ 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等都属于文化</p><p>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等都属于文化。①④项说法正确;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项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这说明文化</p><p>   ①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r />②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p><p>③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r />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反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说明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曾在香港特区举行。文化周通过100块展板、500幅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和60件文物,全方位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与风貌。这说明</p><p>A.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p><p>C.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周通过100块展板、500幅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和60件文物,全方位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与风貌。这说明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物质载体展示文化内涵,A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人的文化素养的培养,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p><p>A. 科学文化知识    B. 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p><p>C.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政治、法律、道德观念</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尊师敬长,对于长辈要用尊称,常常觉得西方人对父母直呼其名是不讲礼貌的表现;西方人注重平等,常常觉得中国人以职务称呼对方过于繁琐虚伪。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这主要说明文化的差异</p><p>A. 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优劣    B. 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p><p>C. 是中西价值观差异的反映    D. 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不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这主要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项符合题意;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不存在优劣,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A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C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以问题本身回答问题,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不由自主地被运动员那种“拼搏、进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所感染。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特点。</p><p>A. 博大精深    B. 深远持久    C. 潜移默化    D. 源远流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不由自主地被运动员那种“拼搏、进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所感染。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AD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B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27日至9月8日在天津的成功举办使全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天津文化。在此期间我们举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带有各地民族文化韵味的商品广为畅销,前来旅游的各地游客也对天津文化称羡不已。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有</p><p>   ①商业活动       ②人口迁徙       ③文化交流活动       ④旅游</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天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商贸和旅游,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等,①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人口迁徙,②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中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文化也日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说明</p><p>①我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②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p><p>③经济发展必然推进文化进步  ④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中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文化也日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说明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不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问题,与题意不符;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不一定推进文化进步,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人的重要节日。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这是因为民族节日</p><p>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r />②蕴含着一个民族全部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p><p>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r />④包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这是因为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包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①④项符合题意;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而不是蕴含着一个民族全部的文化内涵和习俗,②项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这段演讲,从文化角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xa0;)</p><p>A. 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    B.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p>C. 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D. 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该表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启示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且与题意无关。D选项错误,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的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但近些年来在清明期间因焚烧纸钱而引发山林火灾事件频频发生。于是植树纪念、网上献花等新的祭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这一事例主要说明</p><p>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C.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D. 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的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但近些年来在清明期间因焚烧纸钱而引发山林火灾事件频频发生。于是植树纪念、网上献花等新的祭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这一事例主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不会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一度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年轻人大都会上网冲浪,并创造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网络语言。然而在现代青年人中,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p><p>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br />②我们应固守传统文化,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p><p>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br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同时,“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①③④项符合题意;对于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固守,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p><p>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③④项说法正确;①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澳门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教堂与牌坊、基督与天地(神),使澳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象。澳门文化独具特色说明(  )</p><p>A. 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p><p>B. 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存本民族文化</p><p>C.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p><p>D.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澳门文化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现观点D;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文化的发展要交流、借鉴与融合;选项BC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古至今,人类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人类创造的文明越来越灿烂,人类的文化也不断地丰富、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是</p><p>A. 文化传播    B. 文化继承    C. 文化交流    D. 文化创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AB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p><p>A.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C.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D.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创新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但这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根本目的还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疆域辽阔,既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又拥有粗犷豪放的北方草原</p><p>文化;既有质朴淳厚的中原文化,又有浪漫神奇的西南文化。这说明(&#xa0;&#xa0;&#xa0;&#xa0;)</p><p>①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     </p><p>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p><p>③文化差异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p><p>④各地自然与社会情况不同,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正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①③④符合题意;②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文化的交流、传播、继承、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基本载体是</p><p>A. 民族节日    B. 文化遗产    C. 史书典籍    D. 文字</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的载体很多,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p><p>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p><p>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p><p>④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p><p>⑤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p><p>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①⑤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字,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p><p>A. 博大精深    B. 源远流长    C. 兼收并蓄    D. 底蕴深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字,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世”字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笔画字形,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体现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底蕴深厚等,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精彩的大型文艺表演。开幕式表演中西交融,世界各地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这说明:</p><p>①尊重文化的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各国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p><p>③各国都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说明尊重文化的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文化交流有利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展示各国文化特色,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各国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项与题意不符;我们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等于各国都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p><p>A. 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 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p><p>C.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D. —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C项符合题意;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不是蒙古民族的凝聚力,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民族之间区别的特征,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以下的典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其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p><p>A. 刻舟求剑    B. 屈原投江    C. 苏武牧羊    D. 岳母刺字</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刻舟求剑不直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A项符合题意要求;BCD项均直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p><p>A. 爱国主义    B. 经济建设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改革创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D项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项与题意不符;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B项与题意不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海世博会从2010年5月1日开幕到10月31日结束,历时184天,吸引了世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对于繁荣世界文化的重大意义,也再次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⑴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p><p>上海世博会是世界文化的博览盛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及科技成果在这里展示、交流,给人以极大的启迪。许多中国专家、观众参观世博会后一致认为,今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应吸收和借鉴世博会上其他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p><p>⑵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其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方面的特点。</p></div></div>
<div><p>【答案】⑴①一方面,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民族的。②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又是世界的。③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所以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⑵①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③丰富的中国元素,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④在上海世博会上,各种文化和谐共处,我国重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点。</p><p>【解析】</p><p>⑴本题要求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可从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来说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可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来说明文化又是世界的。</p><p>(2)本题要求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其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方面的特点。</p><p>要认真阅读材料,分出层次。从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说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从丰富的中国元素,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从上海世博会上,各种文化和谐共处,我国重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说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点。</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p><p>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div></div>
<div><p>【答案】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解析】</p><p>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p>可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在关于文化发展一部分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p><p>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当代中国进行文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还必须向群众学习,关注群众需求。⑤进行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p><p>材料中《建议》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要求,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主体、反对错误倾向等方面,说明在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长期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p><p>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p><p>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p><p>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p><p>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p><p>2010年8月7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灾情发生后,各地又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p><p>………………</p><p>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p><p>⑴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简要说明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有什么重要作用。</p><p>⑵在当代中国,你认为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p></div></div>
<div><p>【答案】⑴①上述材料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都具有重要意义。</p><p>⑵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也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分化图谋。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p><p>【解析】</p><p>⑴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简要说明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有什么重要作用。</p><p>通过认真阅读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p><p>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可用“三精一魂”进行概括,并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方面,说明其现实意义。</p><p>(2)本题要求回答在当代中国,你认为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p><p>可运用教材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知识,从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等方面,说明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