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p><p>A.红色旅游</p><p>B.参观历史博物馆</p><p>C.看电视、听音乐</p><p>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可见红色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看电视、听音乐都属于文化活动,而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属于政治活动,故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D。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p><p>A.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p><p>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p><p>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p><p>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B正确;AC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不仅相互影响,还相互交融,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p><p>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以推行强权政治。材料说明( )</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p><p>②文化决定政治</p><p>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p><p>④文化对政治具有重要影响</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材料中的“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以推行强权政治”体现的是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题肢①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排除。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是</p><p>A. 学历</p><p>B. 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p><p>C. 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p><p>D.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本题没有难度,只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p><p>A.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p><p>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p><p>C. 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p><p>D.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上述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并不能说明哪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优越,故排除。选项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错在决定,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p><p>A. 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B.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p><p>C. 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 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文化的差异不能反映出民族的优劣,与民族的优劣没有任何关系,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反映,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文化差异不排斥文化交流,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p><p>A. 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 庆祝民族节日</p><p>C. 民族的文化遗产 D. 民族的语言文字</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故选项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说明 ( )</p><p>A. 民族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世界文化的发展</p><p>B. 世界文化的繁荣以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为基础</p><p>C.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p><p>D. 有民族的文化,没有世界的文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说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正确且符合题意;A B</p><p>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被称为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进行庆贺。现在,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表明</p><p>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p><p>②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地域性</p><p>④传统习俗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冬至从春秋时代流传至今被作为一个较大节日进行庆贺说明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故①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②错误;庆祝冬至北方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表明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地域性,故③符合题意;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担不起决定作用,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节能减排,造福你我”“守望我们的家园”……如今,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点开网页,节能减排的专栏、话题随处可见,节能减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说明( )</p><p>A.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p><p>B.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p>C.现代传媒具有传统传媒无可比拟的优越性</p><p>D.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说明大众传媒对节能减排理念的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故排除;选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陆丰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组成部分向联合国正式申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正确的是</p><p>A. 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B. 它主要包括纪念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p><p>C. 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D. 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排除选项A。选项B说法错误,文物灯饰物质文化遗产,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是</p><p>A. 商贸活动 B. 人口迁徙 C. 互联网 D. 教育活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播方式。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互联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各具特色,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它们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表明</p><p>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p><p>②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p><p>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p><p>④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矛盾的</p><p>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 材料中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表明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也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①②项符合题意。从各种文化 各具特色中也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③项符合题意。文化的多样性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不矛盾的,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以第④项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外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说明</p><p>①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p><p> ②不同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p><p>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p><p>④各国文化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外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说明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能促进文化的发展,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说法太绝对,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p><p>A. 尊重差异,平等交流 B.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C. 全盘继承,推陈出新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D正确且符合题意;A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是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应坚持的原则,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对于传统文化应是批判继承,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p><p>A. 传统习俗 B. 传统建筑 C. 传统文艺 D. 传统思想</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是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p><p>A. 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B. 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p><p>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 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中体现了传统文的相对稳定性,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p><p>①商业贸易②文化奴役③人口迁徙④教育</p><p>A. ①②③</p><p>B. ①②④</p><p>C. ①③④</p><p>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选C。文化奴役不是文化交流的途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的《汉书》,本意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新的境界。“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说明( )</p><p>A. 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p><p>B. 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p><p>C.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p><p>D. 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根据题目的阐述:“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新的境界,故C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因为文化的继承是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部承袭,故排除。B选项表述错误,因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选项D与题强调的是文化的发展与题意表述无关,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做法能体现出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p><p>A. 全面继承,为我所用</p><p>B. 推倒重来,另起炉灶</p><p>C.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全面”继承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继承,A项观点错误;“推倒重来”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B项观点错误;对于传统文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发展,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项符合题意;“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指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题文)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p><p>①社会制度的变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p><p>③思想运动 ④经济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题干中的四项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材料的限制词是“文化自身的传承”,四项中只有科学技术和和思想运动属于文化范畴;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属于文化范畴,故②③适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列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是</p><p>A. 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习者传授各种文化知识,使学习者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成为社会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过程</p><p> </p><p>B.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有的功能</p><p>C.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p><p>D. 教育能够使人们永远比别人聪明</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是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的作用。选项D明显错误,故选项D当选。选项ABC都是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我国申办的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该标识以中国传统书法“冬”字为创作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标识运用奥运五环色彩彰显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这说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13/10/23a0ae8c/SYS201809131003390039277104_ST/SYS201809131003390039277104_ST.001.png" width="235" height="18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文化创新应该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p><p>②文化创新应实现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p><p>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p><p>④文化创新需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p><p>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体现了要体现我们的文化共性,也要有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这种文化共性,②正确;“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④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p><p>A. 源远流长</p><p>B. 唯我独尊</p><p>C. 博大精深</p><p>D. 独树一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点。“千古未绝者”表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本题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p><p>A. 秦的统一 B. 文字的发明 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 撰写史书</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秦的统一并不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汉字的发明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不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是撰写史书,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家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这表明 ( )</p><p>A. 作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p><p>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C.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D. 接地气、跟潮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家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这表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项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C项表达的是文化的产生,与题意不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项说法不当;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胡适曾说,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凭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这一主张要求文化创新应( )</p><p>A. 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B. 交流借鉴以至趋同</p><p>C. 积极接纳外来文化 D. 面向世界、批判继承</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凭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体现了了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革故鼎新。D项符合题意;胡适的主张是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完全摒弃,A项说法错误;B项“趋同”说法错误;胡适主张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说明不是接纳任何外来文化,而是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p><p>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②中华文化的传承性 </p><p>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选项②体现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排除。其他三项都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p><p>A. 差异性</p><p>B. 民族性</p><p>C. 地域性</p><p>D. 包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说明文化具有区域性,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p><p>A. 薪火相传</p><p>B. 一脉相承</p><p>C. 特有的独创性</p><p>D. 特有的包容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p><p>①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p><p>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p><p>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p><p>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知识。题肢①说法错误,应该是“在古代,我国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故排除。题肢④说法明显错误,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故排除。上述材料都江堰的例子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标志,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p><p>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谈谈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健康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p><p>【解析】</p><p>本题要求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谈谈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p><p>材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启示我们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谈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世博会的中国馆轮廓像斗拱,类似中国传统木建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中捕捉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二是从“出土文物”,如斗冠、宝鼎、器皿等中汲取灵感,并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挖掘与提炼,大胆革新,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中国馆注重了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这些都是它最能展现时代精神的地方。</p><p>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中国馆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p><p>②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③立足社会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中国馆传统的斗拱造型大胆的革新,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精神。</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属于如何做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角度分析说明;然后可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可以从在继承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