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文科期末复习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p><p>A. 人们的世界观不一定是正确的 B. 世界观受方法论的支配</p><p>C. 人们可以认识复杂的世界 D. 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的、零散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A、D是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B是错误的,适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这是能动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C是正确的,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p><p>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p><p>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p><p>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p><p>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p><p>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中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题中没有条件取得幸福,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强调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把幸福建立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有其局限性,但也不是不可取和不现实的,题中并没有扩大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①③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26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证实,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无敌细菌”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无敌细菌”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表明 ( )</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内容 </p><p>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该病即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正是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出现了“无敌细菌”病例,才有了对这一病例的发现,说明了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③④项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项与题意不符;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悉,近几年高考,大学招生第一志愿报哲学系的学生极少,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哲学系,不少人感到困惑,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学哲学专业有什么用呢?上述困惑的存在说明,人们没有认识到( )</p><p>①哲学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手段</p><p>②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p><p>③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时代具有巨大的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①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说法错误;有人认为学习哲学没有用处,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了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这说明</p><p>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真理 </p><p>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推翻真理 </p><p>④真理是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 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①②适合题意,④是错误的;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p><p>A. 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B. 应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p><p>C. 应在否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D. 应在肯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友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A、C、D都是错误的;B正确且适合题意,当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实践中看,手机逐步代替固话,促进了电信机构的改革;微信冲击了短信,促进运营商转换经营模式;支付宝、余额宝引发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逼电力体制改革。这些主要体现了</p><p>A.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B.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p><p>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社会文化的发展</p><p>D. 创新决定人类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创新的作用。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题干中,手机逐步代替固话,促进了电信机构的改革;微信冲击了短信,促进运营商转换经营模式;支付宝、余额宝引发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逼电力体制改革,这主要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故B正确;AC不符合题意,排除;D“决定”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就社会近年来关注的“老年人婚姻”、“啃老”等热点问题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新条例的出台和实施蕴含的哲理有 ( )</p><p>A.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p><p>C. 通过质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D. 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题干中,新《条例》就社会近年来关注的“老年人婚姻”、“啃老”等热点问题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排除;质变有两种情况,只有向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故C错误;题干没有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不符合题干指向性,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促进司法公正。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通过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 </p><p>①体现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p>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p><p>③确保了在改革中尊重人们的合法权利</p><p>④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通过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故②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虽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但是改革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最可信赖、最值得依赖的力量,也是最终力量。我们之所以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②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p>③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p><p>④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不是题目的原因。④选项是对题目的简单重复,排除。题目中,改革虽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但是改革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最可信赖、最值得依赖的力量,也是最终力量。我们之所以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故①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福建省“单独两孩” 新政策在3月29日正式在落地。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人表示了担忧:担心放宽生育政策会导致人口突然增加,不利于环境、资源、城镇化、就业等很多问题的解决。这表明</p><p>A.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p><p>B. 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p><p>C. 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p><p>D. 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认识</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根据材料中的“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人表示了担忧”可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会相同;选项C说法错误;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他从警9年,至今没有休息一次公休假,他就是被誉为“不是在办案,就是在办案路上”的“好民警”龚伯戡。材料表明</p><p>①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p><p>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③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总是相统一的</p><p>④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促进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其表述过于绝对。④选项表述错误,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题目中,民警”龚伯戡的事迹表明了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摄制组来到上海,走进“迷你莫高窟”,了解定居上海的台湾伊氏三兄弟的丝路情节。三兄弟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调研,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搬”到上海,绘制280多幅敦煌图画挂在墙上,图作完全依照原作一一照样复制。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文化情结和商业眼光,希望借这个“窟”,向客人传播丝路文化。三兄弟以“迷你莫高窟”为主题,用美食讲故事,开设一家丝路文化主题餐厅,推广中国文化。餐厅秉持菜式复古的原则,保持丝绸之路上原有菜品的相应特色,同时融入天马行空的创意,开发出特色丝路美食,如“丝路花雨”、冰菜等各种丝路料理,这些菜融合了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的特色香料和配料,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伊氏三兄弟开办的丝路餐厅,运用文化为纽带,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融入其中并期待着发展壮大。</p><p>结合材料,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相关知识,分析伊氏三兄弟是如何经营丝路文化餐厅的。</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国家出台“一带一路”的发展,促发伊氏三兄弟以“迷你莫高窟”为主题开设丝路文化餐厅。</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伊氏三兄弟选择以敦煌莫高窟作为题材开办餐厅,保持原有菜品特色,开发特色丝路美食,以此表达个人的文化情结,开发出蕴含其中的商业价值。</p><p>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伊氏三兄弟根据自己对文化与商业关系的理解与想法,通过努力成功开办丝路文化主题餐厅,开发的特色丝路美食,获得消费者的肯定,变梦想为现实。</p><p>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伊氏三兄弟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的前期调研,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成功开办丝路文化餐厅。</p><p>【解析】</p><p>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特征、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相关知识,分析伊氏三兄弟是如何经营丝路文化餐厅的。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分析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也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开幕。 </p><p>本届敦煌文博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丝路”沿线国家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了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等重要共识,共同发表了《敦煌宣言》。 </p><p>《敦煌宣言》发表后,一直“禁止拍照”的敦煌莫高窟主动邀请百名中外摄影师进洞窟拍摄,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不允许游客进洞窟拍照,是因为之前认为闪光灯会对壁画颜料等产生伤害,但多年监测研究发现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以前没有条件为摄影师提供走进洞窟的机会,如今包括安全、管理等措施日趋完善,希望通过尝试和探索在“开放”中保护,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保护与弘扬事业中来。</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敦煌在莫高窟保护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多年监测研究发现,闪光灯对壁画颜料的影响微乎其微,故敦煌莫高窟主动邀请摄影师进窟拍摄。(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角度回答也可以得分)</p><p>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敦煌莫高窟以前没有条件为摄影师提供走进洞窟的机会,如今包括安全、管理等措施日趋完善,敦煌莫高窟主动邀请中外摄影师进洞拍摄。</p><p>③实践具有能动性。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保护与弘扬事业的实践中来,敦煌莫高窟尝试和探索在“开放”中保护。</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敦煌在莫高窟保护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敦煌在莫高窟保护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能动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更加注重质量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逐步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社会。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克服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逐步营造共建美丽中国的社会发展氛围,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p><p>请结合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表现。 </p><p>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要不断克服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努力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p><p>【解析】本题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设问指向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捕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这一热词作为公司名称。</p><p>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儿”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地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影响,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p><p>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实践等不同,决定了对网络新词是否应该使用的态度不同。 </p><p>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网络新词使用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p><p>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面对网络新词的使用问题,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看法的产生。</p><p>【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并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其原因。</p><p>首先要分析观点怎么产生。从客观上讲,任何观点都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观点是因为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实践的不同造成的;从主观上讲,价值观不同,人们对网络新词使用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上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观差异性使得面对网络新词的使用问题的看法会有所不同。</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