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据此回答下列题。</p><p>【1】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p><p>A. 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 B.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p><p>C.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 人人都有哲学</p><p>【2】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p><p>A.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 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p><p>C. 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解析】本题以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拜访老前辈时头撞到门框上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题目中,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故B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C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p>【2】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故D选项入选。A选项与题意无关。B、C选项表述本身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p><p>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神与形”、“心与物”、“理与气” 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是思维与存在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即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D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p><p>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p><p>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p><p>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关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的表述中,AC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p><p>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p><p>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C. “气者,理之依也 ”与“理生万物”</p><p>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气者,理之依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且符合题意;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体现的获得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暴,逐渐下沉。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的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的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正巧差一个救生圈!”回答下列小题。</p><p>【1】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p><p>A. 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B.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肯定</p><p>C.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D.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讽刺</p><p>【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p><p>A. 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B. 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p><p>C. 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D. 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B</p><p>【解析】本题以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暴,逐渐下沉,船长和船员演绎的小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当船逐渐下沉时,船长让“会祈祷”的人独自祈祷,让上帝来解救他,而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进行自救,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讽刺;故D选项入选。A错误,船长的做法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B、C选项错误,排除。</p><p>【2】船下沉只能靠自己救自己,“上帝”是不会来救的,这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 )</p><p>①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br />②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p>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br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题目中,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故②③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个太空目标飞行器“天空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表明( )</p><p>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r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p><p>③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br />④人能够改造消灭万有引力规律</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我国太空目标飞行器“天空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表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④选项错误,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消灭规律。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p><p>①承认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 <br />②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p><p>③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r />④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承认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但其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①③选项入选。②选项错误,该观点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④选项错误,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命名,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p><p>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p><p>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p><p>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p><p>D. 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本题相对静止的含义,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克拉底鲁显然是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故C正确;A、B、D三项不合题意,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p><p>①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直接模仿 </p><p>②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 </p><p>③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p><p>④任何观念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选项错误,不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题目中,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任何观念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故②④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比如人们高兴的时候,仿佛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雨如泪,风如咽。移情的说法</p><p>A.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是人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实在</p><p>B.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它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p><p>C.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主张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p><p>D.属于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们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移情的说法的意思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是唯物主义观点,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只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一年来,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接连发生酒后超速驾车撞人致死恶性事故。公安部交管局决定从2011年1月17日起到2月17日,在全国部署开展酒后驾驶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以确保春运期间道路安全畅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是基于:(    )</p><p>A. 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p><p>B.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p><p>C. 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p><p>D. 实践有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因为多地接连发生酒后超速驾车撞人致死恶性事故,于是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酒后驾驶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以确保春运期间道路安全畅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是基于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故A选项入选。B、D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一论述说明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    )</p><p>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p><p>C.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说明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对我们想问题和办事情的启示是:</p><p>①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p>③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④以科学理论为根本出发点</p><p>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表明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此,可以选出本题的答案为①③即B项;②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不入选;④说法是错误的,亦不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时间2011年10月23日18时41分,土耳其东部发生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造成中部城市凡城多座建筑倒塌,目前已有多人伤亡。近年来,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人们对这些灾害的预测还难以做到准确、全面。这说明:(    )</p><p>①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p><p>②人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p><p>③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客观世界的发展 </p><p>④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选项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有可能超前于客观存在。题目中,近年来,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人们对这些灾害的预测还难以做到准确、全面。这说明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 )</p><p>A.神鬼观念是人凭空想像出来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p>C. 神鬼概念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错误,神鬼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一种歪曲的反映而已。B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D选项与题意无关。题目中,一些人写出来的鬼怪,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了神鬼概念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故C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非典”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但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非典”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p><p>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B.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C.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p><p>D.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p><p>【2】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p><p>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p><p>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p><p>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p><p>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p>A. ③④</p><p>B. ①②</p><p>C. ②③</p><p>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解析】题目中,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非典”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B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如实反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p><p>A.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p><p>B. 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p><p>C. 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p><p>D. 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理解。该观点认为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B符合题意。而A、C、D不是该观点表达的意思,故不选。</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某班同学在政治课上,围绕着“要不要学哲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甲同学说:“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考大学又不考哲学。所以,没有必要在学哲学上浪费时间。”乙同学说:“哲学对我们很重要,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工科的知识。”</p><p>试分析评论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好哲学尤其是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课还是学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p><p>(2)乙同学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正确的一面。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乙同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p><p>【解析】</p><p>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的含义等相关知识。对两位同学的观点,我们要具体分析其正确与错误的成份,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加以纠正。甲同学的观点错在忽视了哲学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也没有看到哲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学习理工科,还是不当哲学家,学习哲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可见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p><p> 乙同学的观点中合理的部分是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与实践的重要性,但对哲学的理解片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其忽视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其观点是不合理的。</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终于从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随即另辟蹊径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创造性地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p><p>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屠呦呦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的?</p></div></div>
<div><p>【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屠呦呦在科学探索中发挥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p><p>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屠呦呦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保持高昂的斗志,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p><p>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屠呦呦坚持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成功提取了青蒿素。</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屠呦呦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的?</p><p>从材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保持高昂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发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可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方面,说明屠呦呦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p>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民族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p><p>(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一客观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p><p>(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建设“美丽中国”,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p><p>(4)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人富山水绿。</p><p>【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属于原因类试题。其次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和呈现唯物论这一哲学板块包含哪些哲学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然后分层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概括材料中心思想,依据材料选择和调用原理、对接原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最后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原理与材料相结合,要适当展开。</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p><p>“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 政府采用了“西医”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当今以及“十三五”期间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即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p><p>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各地因地制宜让“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未来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p><p>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p><p>④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相关政策。</p><p>【解析】试题分析:设问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要求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答题时要明确知识范围,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答题知识要点,选准角度,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