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11月月考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19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敦煌举行。该论坛致力于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黏合剂、画出情感相通同心圆,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资源,成果丰硕,前景可观。由此可见</p><p>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p><p>C. 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D. 文化塑造人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上述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项A正确。选项B体现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C体现的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故排除。选项D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曾经人声鼎沸的老厂房,逐渐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学者建议:把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厂房变成博物馆,让人铭记昨天,也能展望未来,这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温度。这表明</p><p>A.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p><p>C. 文化是文人创造的 D. 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中“把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厂房变成博物馆,让人铭记昨天,也能展望未来,这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温度”强调的是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知识,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旅游方式。由此可见</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8/08/a144cad6/SYS201904280841082366132361_ST/SYS201904280841082366132361_ST.001.png" width="227" height="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 B. 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p><p>C. 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 D.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的知识。德国人旅游时喜欢现场欣赏,而中国人旅游喜欢拍照,这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对人们行为影响的表现,故选项D正确。选项A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每个民族只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4日中秋晚会首次移师东北,在素有“百湖之城”美誉的黑龙江大庆举办,此次晚会既有“一带一路”、“香港回归20周年”、“建军90周年”、“喜迎十九大”等众多的家国情怀,也有小家庭里花好月圆、温馨感动的亲情画面。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p><p>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p><p>②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p><p>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标识</p><p>④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①正确;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②正确;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标识,③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秋节并不是,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p><p>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③推动教育信息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p><p>④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建设教育强国之所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①④项符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主要手段,②项说法错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漫画《拧》中商家的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6/29/10/4a6b72c7/SYS201806291002435292247418_ST/SYS201806291002435292247418_ST.001.png" width="253" height="1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不懂得传统文化并不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p><p>②利用传统文化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③正确发挥了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p><p>④严重扭曲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价值</p><p>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拧》反映了某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一味强调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严重扭曲和亵渎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割裂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①③都是对漫画寓意的错误解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p><p>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爱国主义精神相得益彰</p><p>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形式</p><p>③“梅”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p><p>④ 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材料中的不同诗人并不是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只是以梅作为载体,故排除。题肢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上述材料中,不同的诗人,不同时期,以梅抒情、把个人志向、民族气节融入梅中,故题肢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铁榔头”郎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从“铁榔头”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p><p>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p><p>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p><p>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p><p>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从“铁榔头”身上折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说明了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故A符合题意。B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人人都在践行。C错误,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方向。D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各地干部群众举行爱国主题活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之所以要举行举行爱国主题活动,是因为爱国主义:</p><p>A. 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p><p>B. 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为主题</p><p>C.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p><p>D. 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因素</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爱国主义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为主题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p><p>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教育特有的功能</p><p>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p><p>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书籍不具备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①排除;读书可以导致“胸次全无一点尘”说明读书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②③适合题意;读书不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才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厦门会晤开创了“金砖+”合作模式。“+”实际上代表的是金砖的开放和包容。金砖国家机制从过去的金砖四国扩大为金砖五国,就说明金砖国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一次中国作为东道主以“金砖+”的方式对金砖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一个是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伙伴扩大。实现“5+5”,是金砖国家与墨西哥、泰国、塔吉克斯坦、埃及、几内亚五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二是还包括议题的拓展。这次厦门会晤将人文交流明确地提出来作为金砖合作机制“三轮驱动”之一。这就说明金砖合作的议题从过去的经济合作、安全对话扩展到了人文交流。这是对金砖合作机制的一个重要创新。</p><p>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在此次峰会上展现“开放包容”理念的。</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厦门峰会上,中国既展示了大国风范,打开开放之门欢迎各国的到来,又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在继承“金砖十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金砖+”理念。</p><p>②中华文化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打造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又与联合国理念对接,表明中国能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p><p>③中华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坚持一律平等、百花齐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在此次峰会上展现“开放包容”理念的,属于如何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设问的指向是如何体现“开放包容”理念的,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角度分析说明峰会的理念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有创新的提出了“厦门会晤开创了“金砖+”合作模式”, “+”实际上代表的是金砖的开放和包容。其次可以从中华的包容性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后可以从这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作用的角度说明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p><p>材料二:近年来,广东省茂名市以建设幸福和美新农村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打好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和民生建设“三张牌”,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上,茂名市的做法被列为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的道理。</p><p>(2)结合材料二,说明茂名市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1) ①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为了人民。因此,“人民需要文化” ,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p><p>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更需要人民” ,要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p>(2)①有利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p><p>②有利于激发茂名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茂名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p>③能为茂名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力量。</p><p>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如学生从其他方面进行阐述,能紧扣材料,观点正确皆可。</p><p>【解析】</p><p>本题以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以及谋生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社会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的道理,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分析说明“人民需要文化”,然后说明应该怎么办?其次可以从文化创造和创新的来源、主体的角度分析说明“文化需要人民”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说明茂名市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解答时,要紧紧扣住材料中的“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信息,然后可以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