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 000天,已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对上述改革认识正确的有</p><p>①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了生产关系 </p><p>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尊重了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表明改革要自觉地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意是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但民意在决策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房养老”推行两年以来,四大试点城市仅60户投保。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传统观念的冲击,“养儿防老”依然是社会主流。这体现了</p><p>①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p><p>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p><p>④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矛盾的普遍性的知识。选项①“总是”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曲折性,未体现前进、上升,故选项③不选。传统观念与现代发展存在矛盾,是矛盾的普遍性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发生在南方某野生动物园的一起游客没有买票,翻墙误入野生老虎园被虎伤害致死的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不同反响。有同情者,认为由于贫穷,而买不起票;有惋惜者,认为虽逃票,但错不至死;有反思者,认为不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材料中不同观点说明了</p><p>①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p><p>②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p><p>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人们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识</p><p>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不同观点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识,②③切合题意,可选;材料不体现社会历史性,①不切合题意;实践活动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强调追求“信仰”“信念”,是因为</p><p>①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人们的思想动机</p><p>②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p><p>③“信仰”“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p><p>④“信仰”“信念”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辞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③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强调追求“信仰”“信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信仰”“信念”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故②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在感怀乡愁的同时,把梦想留在他乡,把匆匆的背影留给故乡。这说明</p><p>A. 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p><p>B. 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p><p>C. 奉献他乡才能实现社会价值</p><p>D. 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是积极参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选项A与说法错误,排除;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但不能决定,选项B说法错误,排除;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奉献故乡也能实现人生价值,排除。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D正确且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深入,其中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总的思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基于</p><p>①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的</p><p>②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p><p>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p><p>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社会发展都是通过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中实现的。③选项表述错误,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题目中,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基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故②④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江西二模)道德模范是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反映了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中国精神。善行无疆、舍己为人、一诺千金、恪尽职守、大爱无声……这是评审委员对道德模范的致敬辞,也是亿万中国人最由衷的赞誉、最崇高的褒奖。这说明 </p><p>①道德模范否定了自我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 </p><p>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p><p>③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p><p>④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道德模范人物的行为,说明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故选项②符合题意,应选;他们的事迹受到亿万中国人的赞誉和褒奖,说明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故选项④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道德模范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同时受到人们的赞誉和褒奖,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排除;③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新学期开始,浙江多所大学的学生社团共同发起了“蚂蚁助学计划”,发动大学生每月捐出2元钱,50个大学生组成一个“蚁窝”,资助一个蚂蚁宝宝(贫困地区小学生)。三月份,他们已经用875位大学生的捐款,资助了安徽省17名“蚂蚁宝宝”。这些大学生的行为启示我们.</p><p>A. 价值观对于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p><p>B. 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p><p>C. 满足他人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p><p>D.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A的说法错误;B指的是实现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C的说法错误;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适合题意。</p><p>考点:价值观的作用、人的价值的实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普通微信群不一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特别的群规,群友发出的红包不能抢。所有微信红包里的钱,都被用来帮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材料表明</p><p>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p><p>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p><p>③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因时而变的 </p><p>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日行一善”微信群用红包来帮助贫困人群,这体现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①当选;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②当选;③说法过于绝对;④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性。正确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p><p>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p><p>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p><p>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p><p>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①②符合题意,选A。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③④观点都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禆益”。颜回与爱因斯坦的选择( )</p><p>A. 说明不同的人对生活方式可能作出相似的价值评价</p><p>B. 表明价值判断和选择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p><p>C. 体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p><p>D. 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奉献社会</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的知识。材料表明颜回与爱因斯坦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却对生活方式作出了相似的价值评价,故A符合题意。B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材料没有涉及坚定的理想信念,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创造价值、奉献社会,排除D。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p><p>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p><p>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p><p>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知识。认识源于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符合题意。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p><p>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p><p>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p><p>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p><p>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材料,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①④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表述错误。③材料未体现。</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7.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同一性</p></td><td style="width:212.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斗争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p> </p><p> </p><p> </p><p>区别</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p></td><td style="width:21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点</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p></td><td style="width:21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作用</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p><p>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p><p>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p></td><td style="width:21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表现为: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得到发展;二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削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p><p>②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45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p><p>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曾指出,“为(治理)国也,观俗(民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顺民意、厚民生为根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政务繁忙)而功寡”。这对于当前治国理政的启示是</p><p>①制定法律和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 ②要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文明的成果</p><p>③坚持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④考核政绩应坚持数量与质量统一</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商鞅的话对于当前治国理政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启示我们制定法律和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要以顺民意、厚民生为根本,坚持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核政绩应坚持以是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而不是数量与质量统一,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今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有专家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能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治理“大城市病”,而且北京有关单位和人才的外迁也能促进“雄安新区”向“智慧城市”发展。这体现了</p><p>A. 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p><p>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p><p>C. 事物发展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p><p>D. 事物发展是联系运动变化的过程</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系及发展相关知识的理解。题干中有专家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能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治理“大城市病”,而且北京有关单位和人才的外迁也能促进“雄安新区”向“智慧城市”发展,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联系运动变化的过程,D正确;ABC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新旧动能转换,实则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禀赋、成本因素各方面发生变化,发展模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方式来拉动,再加上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国际经济持续复杂低迷,外贸进出口总值出现负增长,这说明,之前的发展模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从单纯追求速度到更多追求质量的转变,促进中国经济转型。</p><p>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积极培育“无中生有”的新产业、斯业态等新动能。“无中生有”,要瞄准“新”字做文章,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聚力培育新兴产业让“新芽长成大树”,引导新兴产业走向“高大上”。同时,培育新动能并非简单地“另起炉灶”,也不意味着抛弃旧动能,而是要着力促进“有中生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让“老树生新枝”。“无中生有”和“有中出新”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p><p>当前,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培育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p>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既是培育新动力和新动能的过程,也是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快释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p><p>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二者相结合。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尊重客观规律。</p><p>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p><p>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培育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这一点。</p><p>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道路湿曲折的,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认识。</p><p>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培育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可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方面,谈谈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认识。</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p><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p><p>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文艺创作为什么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p></div></div>
<div><p>【答案】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发生偏差,从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文艺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从而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p><p>【解析】</p><p>本题以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设问指向文艺创作为什么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本题属于原因意义类试题,把理论阐释清楚,对应好材料便可组织好答案。此题难度较小,首先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再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个角度结合材料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p><p>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针对现在经济领域中存在诚信缺失等现状,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p><p>【解析】</p><p>本题以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明确知识范围,结合材料,可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进行分析。注意解答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丁酉新春,央视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爆荧屏。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p><p> 然而,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也不容忽视。如今,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而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的人多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p><p>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p><p>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看待当前传统文化遭遇的尴尬。</p><p> </p></div></div>
<div><p>【答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价值观念、知识构成、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会不同。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面对传统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会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妨碍人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我们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并不断推陈出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看待当前传统文化遭遇的尴尬。</p><p>解题思路:传统文化为什么会遭遇到尴尬?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造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会不同?是因为主体差异造成的。那么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应该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并不断推陈出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