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9:00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8月13日上午,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承办世界哲学大会。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表明</p><p>①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p><p>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p><p>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科学之科学</p><p>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则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①④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哲学不是囊括万物的科学之科学,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这一观点属于</p><p>A. 唯物主义</p><p>B. 主观唯心主义</p><p>C. 形而上学</p><p>D. 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理生万物”和“未有此气,先有此理”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诗句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p><p>A.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流而不流</p><p>C.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苏东坡的这段话意思是: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的也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项不合题意;“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流而不流”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B项不合题意;“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强调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牛顿经典力学把运动归结为确定轨道的机械运动,但只能精确描述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物质高速运动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物体运动是确定、可观察、可预知的;而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甚至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量子测量的“测不准原理”让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显得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p><p>②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真理和谬误之间的转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p><p>④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题目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只能精确描述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相对论则解决了物质高速运动的问题,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让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显得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太空育种就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目前太空育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等待着科学家做进一步探索。材料表明:</p><p>①利用太空育种新技术可以创造新的物质的具体形态</p><p>②太空育种作为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可以造福人类</p><p>④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永远不能获得真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利用太空育种能培育出作物新品种,说明利用太空育种新技术可以创造新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符合题意;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培育新品种,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可以造福人类,故③符合题意;②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而非主观性;④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通过人类的实践能够获得真理。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就是</p><p>A. 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p><p>B. 量变和质变</p><p>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p>D. 位置的变更,进步的变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 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B.不符合题意,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错误, 位置的变更是运动,是变化,但不是发展。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p><p>A. 运动和静止</p><p>B. 前进性与曲折性</p><p>C. 量变和质变</p><p>D. 倒退和前进</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故A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理是</p><p>A. 量变会引起质变</p><p>B.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p><p>C.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p><p>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强调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p><p>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p><p>② 失败是成功之母   </p><p>③ 塞翁失马    </p><p>④ 刻舟求剑  </p><p>⑤ 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p><p>⑥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p><p>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故①②③⑥均看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故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④选项体现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⑤选项体现了主观不服从客观 不能客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道理。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至今有关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这一认识的改变体现了:</p><p>①人们对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往往受到诸多主观条件的限制</p><p>②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不正确的</p><p>③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主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p><p>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情变化了,我们队主要矛盾的认识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③④符合题意;①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②错误,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俗语中与“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蕴含相同哲理的是</p><p>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p><p>C.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D.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干“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观点是量变与质变,B观点是实践的观点,C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观点是联系的观点,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今世界,网络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安全风险和威胁日益突出。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p><p>防护已成为各国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共同选择。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发布了网络空间战略,并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视为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对象。材料表明</p><p>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p><p>②矛盾具有普遍性</p><p>③主要矛盾在决定事物的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④斗争性与同一性是对立统一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成为各国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共同选择”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②正确;“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已成为各国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共同选择”说明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正确;斗争性与同一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相同的树叶,是因为</p><p>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统一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相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    )</p><p>①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认识源于实践,又推动实践的发展</p><p>③精神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认识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量变是质变的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①④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精神的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③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外合作中中国一贯坚持互利共赢的目标,争取实现“1+1&gt;2”的效果,这告诉我们</p><p>①部分功能之和总能大于整体功能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p>③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关键部分的功能总对整体起决定作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要实现“1+1&gt;2”的效果,需要搞好局部,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②③正确;①错误,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功能之和不可能大于整体功能;④错误,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拉松是一种磨砺意志和耐力的锻炼方式,也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健身的好办法;但随着对马拉松危害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健康专家都认为该项运动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不是一项值得全民普及的运动项目。这说明</p><p>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导致真理具有反复性</p><p>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真理的有关知识。题干强调随着研究的深入,即实践的发展,人们对马拉松有了不同的认识,这表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导致真理具有反复性,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并不是循环过程; ④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p><p>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p><p>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p><p>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p><p>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画家通过对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创造出事物间的联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但是这种联系不是一种必然联系。③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是忌主观臆断的联系。故排除。②④说法正确入选。本题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其</p><p>A. 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p><p>B. 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C.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p><p>D. 否认了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白马非马”论的观点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也具有这一类事物的共性,割裂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故D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而非矛盾的普遍性;B不符合题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C错误,“白马非马”论是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而非否认矛盾的特殊性。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p><p>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p><p>B. 要不断的发现、揭示规律</p><p>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强调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原理是</p><p>A. 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p><p>B. 发展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p><p>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D.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办成事情</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经历风雨”说明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而“见彩虹”说明事物前进了发展了,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C符合题意;选项AD属于唯物论,并且都错误,不选;B错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当前市场上,夸大药品疗效、不规范命名误导消费者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整治这种现象,食药监出台了中成药重新命名的新规。自2017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来,业内讨论的热度持续升温。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曹洪欣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坚持“新药新办法、老药老办法”,循序渐进,逐步推行。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总监李劲认为,一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品牌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和象征,具有世界影响力。“不能用西医西药的思维管理中医中药,在命名上尤其如此。”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说,中国传统中药在命名时往往要把发明人、生产地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如“季德胜蛇药”“马应龙痔疮膏”“赵南山肚痛丸”等,这是对发明人贡献的一种认可。中成药重新命名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药企带来损失,但药企可以把这次改名当成一个品牌升级的机会,让新的品牌焕发无限的生命力,把国货形象树得高高的。</p><p>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全国政协委员曹洪欣建议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成药重新命名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p><p>②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成药重新命名要坚持“新药新办法、老药老办法”。</p><p>③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新药新办法、老药老办法”的原则来完善中成药通用名称的命名。</p><p>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中成药重新命名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行。</p><p>【解析】</p><p>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考生须首先明确并熟记唯物论的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作答。材料中政协委员曹洪欣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强调坚持“新药新办法、老药老办法”,这表明了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建议中还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推行”,这说明不能盲目,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政协委员曹洪欣的建议将有助于解决医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发挥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人口问题跟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尽管依然顶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帽子,但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严重扭曲。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一方面,中国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青少年人口减少将对未来的消费、劳动力供应、创新等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直接给未来养老带来挑战。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出现的新变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增加劳动力供给、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继“双独二胎”、“单独二胎”之后的又一次调整生育政策。</p><p>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p></div></div>
<div><p>【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口问题与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p><p>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党和国家根据国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p><p>③关键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整体功能,要求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人口问题对国家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p><p>④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综合思维。国家的长远发展要求合理的人口结构。</p><p>【解析】</p><p>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解答本题考生须首先明确并熟记联系的观点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有机结合材料作答。材料中强调人口问题跟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党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口政策做出了及时调整,这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题干强调人口问题对我国这个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关键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整体功能,要求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人口结构的失衡影响经济发展,党适应形势调整政策,坚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节能减排依靠全民参与。夏季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3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p><p>材料二 2018年1月1号,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利好消息,无疑能够更好的促进新能源车的普及。但广大消费者依然对其有各种担心和顾虑。“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开到半路没电了,找不招充电桩”这一担忧让消费者没法放心购买。</p><p>(1)结合材料一,运用量变和质变的相关知识分析“节能减排依靠全民参与”。</p><p>(2)结合材料二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前景。</p></div></div>
<div><p>【答案】(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做好量的积累。如果全民都行动起来,夏季把每台空调再上调1℃。每月少开一天车,就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有利于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道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断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p><p>(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能源汽车符合未来消费趋势,有利于节能环保,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其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认识到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要出台措施促进它的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节能减排以及发展新能源汽车为话题设置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量变和质变的相关知识分析“节能减排依靠全民参与”。解答本题注意,运用量变和质变的相关知识答题可考虑从两个层面作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注意有机结合材料作答。材料中强调“每台空调再上调1℃,每月少开一天车”,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材料中强调通过1℃,少开一天车来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环境,这表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利于更好的促进新能源车的普及,这表明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但广大消费者依然对其有各种担心和顾虑,这说明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在繁华城市的街头,出现了很多外形时尚、科技感十足的共享单车。当自行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引发出一个以何种态度迎接互联网经济的新课题。结合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凸显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的社会效益,当大家纷纷为共享单车的共享便捷、酷炫造型等点赞时,“乱占道”现象、竞争环境激烈、车辆被不当使用、甚至恶意损坏、频出的技术故障等也让人们怀疑。面对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不同力量的作用来加以解决。</p><p>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p></div></div>
<div><p>【答案】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有敢于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解决矛盾的态度。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次要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正确处理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靠不同的力量采取相应的措施。</p><p>【解析】</p><p>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考查矛盾分析法,解答本题考生应首先熟记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与材料有机结合。材料中看到了共享单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同时也看到了共享单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分析、揭露和解决矛盾以及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面对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