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p><p>A. 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p><p>B. 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p><p>C. 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p><p>D.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事物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性质的变化,D项符合题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ABC项均说法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p><p>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p><p>C.承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D.承认运动与静止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故A选项入选。BCD都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命名,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p><p>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p><p>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p><p>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p><p>D. 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本题相对静止的含义,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克拉底鲁显然是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故C正确;A、B、D三项不合题意,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p><p>A.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p><p>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p><p>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蕴含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在运动中存在,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离开运动就没有物质的存在,A项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而不是物质的派生物,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p><p>A.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p><p>B. 日出东方</p><p>C. 新陈代谢</p><p>D. 万有引力</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哲学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新陈代谢、万有引力是自然规律,故排除ACD。B选项观点与题意相符,日出东方是现象,而不是规律,故入选。解答本题,要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规律是本质的隐藏在现象后面的,现象是通过观察就能感受到的,规律需要人类的研究探索才能得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p><p>A. 客观实在性</p><p>B. 规律性</p><p>C. 可知性</p><p>D. 运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D项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项与题意不符;规律性、可知性是物质的属性,但不是根本属性,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 )</p><p>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p><p>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p><p>C.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p>D.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此题考查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B;题目没有涉及到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的知识,故排除C;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D。此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了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p><p>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p><p>C.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D. 相对静止是暂时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了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适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错误;C、D说法错误但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p><p>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p><p>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题干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C正确;A本身正确,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规律,忽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D说法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p><p>①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p><p>②服从自然,听命自然</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p><p>④认识自然,改变规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③项符合题意;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服从自然,但并不等于听命自然,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服务,②项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p><p>①世界是运动的</p><p>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p><p>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p><p>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下列诗句中正确阐述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有( )</p><p>A.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p><p>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p>C.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p><p>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B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C项体现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p><p>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p><p> </p></div></div>
<div><p>【答案】(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并且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p><p>(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古诗词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功底,也要求学生对基本哲学原理有深刻的理解,体现了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试题考查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说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指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云不动”是指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云与我俱动”是指事物是绝对运动的,这包含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观点。考生结合以上分析具体作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p><p>结合所学哲学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首先必须尊重自然。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共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p><p>从材料可以看出,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可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等方面,说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但我们在水的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水害为水利。</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某地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在草原上散养鸡,鸡吃草籽、昆虫等,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以后,可以让牛羊改吃农田秸秆,这样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能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秸秆在田间焚烧带来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p><p>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遵循与利用自然规律,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分)</p><p>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5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本题答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相关知识。考生根据所学的规律的相关知识,一般可以答出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人们可以利用规律等相关知识。其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然后组织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