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6:22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p><p>①邢台市三义庙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p><p>②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p><p>③2018年9月19日,第二届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在中国汾酒城开幕</p><p>④2018年7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主席对阿联酋进行国事访问</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③属于文化现象,入选;② 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④是政治现象,也不属于文化,故②④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和谐”,国家目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适逢其时。“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同时又能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和谐文化”中的“文化”是( )</p><p>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p><p>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p><p>③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p><p>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p><p>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①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中的“一切活动”、“物质成果”表述错误,故不能入选;③项中的表述缩小了文化的外延,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故本题材料中的“和谐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速了生产方式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材料表明</p><p>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p>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③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p><p>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知识。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②当选;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先进文化以及先进文化与政治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不选。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一届中央政府借助“和为贵”“协和万邦”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智慧,积极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p><p>①一定的文化能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p><p>②不为政治服务的文化没有实际意义  </p><p>③文化与政治交融的特点已日益显著</p><p>④国际政治斗争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  </p><p>【解析】材料反映了“和为贵”“协和万邦”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智慧对我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和摩擦的重大意义,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①③符合题意。②否定了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其他功能,④表述不科学且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感染和激励学生努力进取,提升道德品质。这说明</p><p>A. 班级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特有产物</p><p>B. 学生个性品德的养成取决于班级文化</p><p>C.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p><p>D. 班级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传承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材料表明良好的班级文化的作用,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C正确且符合题意;A 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说法错误,错在“取决于”;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 年11 月1日淮南市第32 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隆重开幕,来自全市76 所中小学的1486 名运动员在比拼中一展风采。我市重视校园教育运动说明 </p><p>①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p><p>②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p>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p><p>④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塑造完美的人</p><p>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体味文化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淮南市重视校园体育运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①符合题意;淮南市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说明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②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但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故③错误;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优秀的文化并不能塑造完美的人,故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p><p>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p><p>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p><p>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未体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题肢①与题意不符。巴金先生的散文创作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这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题肢②正确。巴金先生儿时背诵的散文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有影响,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题肢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未体现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故题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p><p>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xa0;&#xa0;&#xa0;&#xa0;</p><p>③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xa0;</p><p>④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表述错误,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参加社团,“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体现了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xa0;,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②④正确;③不选,因为校园社团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不是所有的社团文化都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各国民众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如:韩国的穿草鞋登山、敲新年钟,英国的传统新年巡游活动,欧洲的冬泳,葡萄牙的斗牛比赛……透过世界各国不一样的跨年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韵味</p><p>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p><p>③不同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p><p>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透过世界各国不一样的跨年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韵昧,体会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都未涉及,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主要蕴含和表达了“家”与“国”的情怀,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p><p>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p><p>②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p><p>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p><p>④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的表述错误,排除。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征。题目中,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故①②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名人屡屡被某邻国争抢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出现这现象,是因为()</p><p>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历史文化成就</p><p>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p><p>③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表达民族情感</p><p>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增强民族自豪感</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p><p>A. 要夸奖其他民族的文化</p><p>B. 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p><p>C.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p><p>D. 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B适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主旨;C、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在《见字如面》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来,习惯了发短信、看微信的观众又重新领会到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p><p>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p><p>B. 文化传播的力度依赖于文化的力量</p><p>C. 书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D. 大众传媒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通过一封封泛黄的书信,观众又重新领会到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通过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展现出来,没有涉及文化传播问题,B项与题意不符;书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不是途径,C项说法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战狼2》不仅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还创造了国产片在海外影院爆满的上座状态。这说明</p><p>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p><p>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p><p>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普遍规律</p><p>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战狼2》不仅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还创造了国产片在海外影院爆满的上座状态。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④适合题意;②不符合现实,排除;③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文明犹如瑰丽的世界风情画,西洋画,中国画,彼此交织,堪称绝美;人类文明仿佛世界交响曲,西洋乐、中国风、珠联璧合,渐入佳境。由此可见(     )</p><p>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p><p>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p><p>③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优劣之分          </p><p>④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p><p>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干强调各国文明不同,多姿多彩,成为瑰丽的世界风情画,珠联璧合,渐入佳境,相互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这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应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东方医学随丝绸之路传入西亚,欧洲人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从海上丝路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汇通促进了近代医学发展。可见()</p><p>①中华文化得到了西方各国家民众的广泛认同</p><p>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动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p><p>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p><p>④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方式。①错误,中华文化对西方国家民众有很大影响,但不一定得到西方各国民众的广泛认同;②错误,材料没说人口迁徙的问题;③正确,说明我国古代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很大;④正确,商业贸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正确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p><p>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p><p>②文化交流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p><p>③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p><p>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交流途径的变化。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题目中,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这表明了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脱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呼吁:“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该主张强调(    )</p><p>①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p><p>②互联网是文化交流的主阵地</p><p>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p><p>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这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互联网并不是文化交流的主阵地;④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推出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活动,已从最初的春节慰问侨胞演出发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派出7个艺术团组,分赴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与往年相比,今年重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在多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潮。这说明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p><p>①立足社会实践,把中华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p><p>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致力于发掘人类文化共有的人文情怀</p><p>③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渠道作用</p><p>④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利用好经济贸易这个载体</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与往年相比,今年重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在多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潮,这说明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立足社会实践,把中华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致力于发掘人类文化共有的人文情怀,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错误,错在“主渠道”;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p><p>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p><p>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p><p>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文字,而不是传统习俗,①排除;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笼统地说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错误的,③排除;②④是对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 亭池草木,显出实中之虚。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p><p>A.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专制思想</p><p>C. 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    D. 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横向的特点,而不是纵向的变化发展,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并没有涉及社会制度,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既封闭又开放,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的“家风”文化注重挖掘传统美德,注重典型家风家训的传播,同时将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赋予家风家训新的时代内涵。这反映了()</p><p>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B. 传统文化是千变万化的</p><p>C.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p><p>D.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立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我国注重典型家风家训的传播,并赋予家风家训新的时代内涵,这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传统文化是千变万化的,B项不选;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说法错误,C项不选;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是具有鲜明的独立性,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Y市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突出“育德”“润心”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磁场”。该做法是基于</p><p>①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②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p><p>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教育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Y市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这是因为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何才能打开思想之门?梁启超告诫人们,“勿为古人之奴隶。”就是不要迷信古人、前人。他说:“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以古人之脑筋为脑筋,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是(  )</p><p>A. 要摒弃,因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p><p>B. 要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C. 对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发扬和光大</p><p>D.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的吸收</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传统文化也有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A项不选;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传统文化要继承的观点也不正确,B项不选;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发扬和光大的观点不科学,C项不选;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吸收,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p><p>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p><p>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p><p>③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p><p>④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对待落后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故②正确;对待落后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故④正确;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题意无关,故①排除;社会发展并没有磨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砖塔作为元大都唯一有记载、有实体的胡同,胡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景观。近年来,先是将胡同西段的旧建筑拆掉,现在又拟在胡同西段开辟南口,从而再次改变胡同面貌,让许多老北京无法接受。这说明()</p><p>①文化在不断变迁中积淀</p><p>②文化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p><p>③历史是文化的物质载体</p><p>④历史遗存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胡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景观”说明文化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故选项②符合题意;“让许多老北京无法接受”说明历史遗存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历史不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p><p>A. 口语    B. 电视    C. 互联网    D. 手机短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现实生活中,不同传媒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口语,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5年“工匠精神”成了网络热词。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被贴上了廉价、山寨、劣质的标签,在品牌竞争中,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弥补这些差距的核心在于高品质。“工匠精神”,正是打造出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必要理念。</p><p>从“文化与生活”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在打造高品质“中国制造”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弘扬工匠精神是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和企业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弘扬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解析】</p><p>本题要求从“文化与生活”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在打造高品质“中国制造”的作用。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针对材料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被贴上了廉价、山寨、劣质的标签,在品牌竞争中,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弥补这些差距的核心在于高品质,考生可从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满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工匠精神”,正是打造出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必要理念,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中国特有的习俗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逐渐演变。近年来,修坟茔、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的祭扫形式逐渐被新的祭奠方式所取代,植树、送花、网上留言、缅怀先烈等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渐成时尚,共青团中央也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绿色、文明、感恩的清明节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p><p>(1)清明祭奠方式及其演变体现了什么道理?</p><p>(2)根据清明祭奠方式的演变,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p><p>(3)试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1)①清明节作为中国特有的习俗至今已沿袭了二千多年,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p><p>②清明祭奠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逐渐演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p><p>①传统的祭奠方式被文明、科学的文化所取代,说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p><p>②清明习俗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演变,说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适应实践需要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①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或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p><p>②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保护民族节日才能繁荣民族文化,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奠定精神根基。</p><p>【解析】</p><p>本题以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p><p>(1)清明祭奠方式及其演变体现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相对稳定性。</p><p>(2)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从正确的态度、社会实践等方面分析。(3)保护民族传统节日可以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等方面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