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课间几位同学发表对“运动”的看法:甲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乙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丙说“飞矢不动”。下列对他们的观点依序点评,正确的一组是()</p><p>A. 相对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p><p>B. 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p><p>C. 辩证法、诡辩论、两点论</p><p>D. 辩证法、诡辩论、形而上学</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坚持唯物辩法,反对形而上学。甲说“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乙说“还钱时候的我已经不是借钱时的我”,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说“飞矢不动”,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属于形而上学;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有</p><p>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p><p>②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p><p>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p><p>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材料中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属于唯物主义,①②适合题意;③④是唯心主义观点,不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下列词语与材料哲学寓意相同的是</p><p>①白马非马</p><p>②邯郸学步</p><p>③讳疾忌医</p><p>④张冠李戴</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指鹿为马的典故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④适合题意;①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适合题意;③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瀑布旁边是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巢,巢里有一只小鸟在睡觉。很多人认为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p><p>①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②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p><p>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p><p>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认为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含义,是因为他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强调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题文)下列观点与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说法不一致的是</p><p>①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p><p>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p><p>③一切皆流,一切皆变</p><p>④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克拉底鲁的观点只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①④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克拉底鲁的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②③与克拉底鲁的观点一致,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灰犀牛事件”是2017年出现的金融热词,用来比喻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偶发的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灰犀牛事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未雨绸缪,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p>②高瞻远瞩,具体分析并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以解决矛盾</p><p>③以静制动,采取措施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和转变</p><p>④迎难而上,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偶发的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这启示我们未雨绸缪,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高瞻远瞩,具体分析并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以解决矛盾,①②适合题意;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③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多次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强调</p><p>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要以统一为前提</p><p>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论断作为出发点</p><p>③尊重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p><p>④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尊重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③④适合题意,排除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整改之后》(作者:夏明)讽刺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7/08/519677a2/SYS201904270840181508887617_ST/SYS201904270840181508887617_ST.001.png" width="209" height="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①只求表面的形式主义</p><p>②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p><p>③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p><p>④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根据漫画,可以看出整改之人弄虚作假,烟囱数量减少,但是排放量没有减少,搞形式主义,所以直选①③,漫画看不出依照葫芦画瓢的教条主义,也不能说整改之人无所作为,只是乱作为而已,所以②④不体现漫画材料,故答案选C。</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