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6:13

江西省南康市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都市,有繁华的城市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遍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乡土气息。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反映了(   )</p><p>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p><p>B. 文化是城乡地区所特有的现象</p><p>C. 文化是人们不同社会实践的产物</p><p>D. 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反映了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文化环境,A适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B是错误的;C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D是不科学的,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p><p>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p><p>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p><p>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p><p>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适合题意。A、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位学者撰文指出,李白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和写照。这表明</p><p>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p><p>③李白的诗歌在盛唐是最优秀的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选项强调文化的作用,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有学者指出,李白的诗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和写照。这表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即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故①②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材料体现了家风</p><p>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作为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p><p>③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④能促进个人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错误,传统文化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④选项错误,“推动社会发展”的表述过于夸大家风的作用。题目中,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这说明了家风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故①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譬如,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p><p>①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灵感</p><p>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亘古不变</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④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巴金儿时背诵的散文对其后来从事散文创作发挥积极的作用,说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文化并非亘古不变,排除。故本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中国人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也逐渐由过去“方便自己、麻烦他人”转变为“文明出游、共获快乐”,国民文化素养的核心得到不断提升。这种提升</p><p>①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p><p>②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p><p>③使国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丰富</p><p>④对国人认知转变的影响是直接的</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排除;选项④说法不准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p><p>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p><p>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p>C.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上述材料中“平等相待的朋友”“彼此尊重的兄弟”,体现了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三项均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本好书是一本财富,好的文学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这形象地说明</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p><p>②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④文化引导着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中“一本好书是一本财富,好的文学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传递正能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反映了</p><p>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不是消极被动的 </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p><p>④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需要创建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破窗理论”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③④适合题意;文化环境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山东省文物局继续推进山东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实施100处传统特色民居修缮保护工程,围绕齐长城中段长城村落、胶东半岛海草房等山东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区建设,传承乡土文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p><p>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p>②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p><p>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p><p>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本题选B;①不选,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④夸大了文化遗产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春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p><p>A.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p><p>B. 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p><p>C. 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p><p>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的相关知识。题中,《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大众传媒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C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A不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B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期以来,尽管西方消费者通过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而不断地接触中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他们眼中始终模糊不清。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这启示人们要进行</p><p>A. 文化创新&#xa0;B. 文化继承与发展&#xa0;C. 文化交流与传播&#xa0;D. 文化要与经济相交融</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査文化交流的意义。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说明缺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此启示我们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C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歌曲《卷珠帘》中的“千家文,都泛黄”、“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等词句,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p><p>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p><p>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p><p>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p><p>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歌曲《卷珠帘》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D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是错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是不科学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不能让中国的新生代姓“西”!》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6/08/6182abf9/SYS201905060839133966413045_ST/SYS201905060839133966413045_ST.001.png" width="176" height="1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的因素</p><p>B. 我国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p><p>C. 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p><p>D. 外来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文化,我们不能盲目借鉴和吸收</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漫画《不能让中国的新生代姓“西”!》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C符合题意;A B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外来文化不都是腐朽、落后的文化,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能量”一词原为物理学术语,但一些博主将其赋予新的含义并借助互联网使其得到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这一现象表明:</p><p>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p><p>②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p><p>③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中事例微博将其赋予新的含义并借助互联网使其得到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表明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选项观点错误,大众传媒并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大众传媒并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是主要手段,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索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p><p>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p><p>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p><p>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p><p>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p><p>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材料中“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可以从判断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方法的创新是主观的,应取决于实践,故排除。题肢④强调创新的作用,与材料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不一致,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插艾叶的习俗,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晦的作用。这表明:</p><p>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p><p>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p><p>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p><p>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端午时节插艾叶的习俗,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晦的作用。这表明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故①入选。“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表明了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故③入选。①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珠算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中已逐渐消失。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正在被海外多个国家的人们所学习和使用。这一事实</p><p>①体现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p><p>②警示我们应继承传统,在生活中多使用传统珠算</p><p>③要求我们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让珠算焕发新的生命力</p><p>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正在被海外多个国家的人们所学习和使用”,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①正确切题;“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珠算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中已逐渐消失”,这要求我们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推陈出新,让珠算焕发新的生命力,③正确切题。②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p><p>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p><p>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p><p>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示了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①项符合题意;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④项符合题意;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旨不符,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 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p><p>①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p><p>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p><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④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古代诗人字里行间多有自然风光的描写,崇尚自然,但这首回文诗没有体现道法自然这一哲理,①项不合题意;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丝绸,曾经作为“硬通货”’成为中国文化远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在北京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宋锦制作的“新中装”精彩出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绽放光彩。“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工艺和色彩,而传统纹样海水江崖纹,主要代表山水相连、绵延不绝,与21个APEC经济体命运相连的精神相匹配。“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采用创新款式、电脑提花织机和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在表达中国意蕴的前提下,使其更为合体、舒适。“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APEC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领导人服饰,传达了“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理念。</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中装以其独特的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新中装”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革故鼎新”,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礼”文化的精华,注入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时代理念,实现了创新。</p><p>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脑提花机织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也推动了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发展。</p><p>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新中装针对APEC特定的外交场合,采用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p><p>【解析】本题以“新中装”为背景创设新情景,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点。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新中装”的意义,实现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一一对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的道德思想,孟子提出了“吾养吾之浩然正气”,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今天,我们社会仍然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治安。</p><p>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p>材料三: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x疆“取竹”, 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流行的多部乐曲中大多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今天,我们吸收了外来的各种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p><p>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材料一、材料二是如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的?</p><p>(2)结合材料三,理解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中的孔孟思想到今天两千多年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材料二提到中华文化在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p><p>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材料的“流行的多部乐曲中大多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正体现了这一点。</p><p>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 的积极成分,这体现在“吸收了外来的各种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中。</p><p>④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与文化的理解。</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一问:首先考生要联系书本知识得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后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说到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提到中华文化在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问: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且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与文化的理解,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省南康市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