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5:40

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于2018年8月13日至20日首次承办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本届大会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并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展开。哲学家们在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说明:</p><p>①哲学能够给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p><p>③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共同使命</p><p>④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是因为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但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哲学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根本上的指导,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和其他模块所授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   )</p><p>①前者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p><p>②前者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后者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总结</p><p>③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规律,后者揭示的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p><p>④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后者揭示的社会领域的具体规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属于社会科学知识,揭示的是社会这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④适合题意;①③对其他模块所授内容定位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xa0;&#xa0; )</p><p>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p><p>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p><p>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类宇宙观、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名医扁鹊在著名的“六不治”律条中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必不治主张。这是因为</p><p>①信巫者认为治病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p><p>②错误的世界观导致错误的方法论,“信巫不信医”影响治病效果。</p><p>③“信巫不信医”具有形而上学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p><p>④“信巫不信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排斥科学诊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材料中的信巫不信医”是错误的,因为错误的世界观导致错误的方法论,“信巫不信医”影响治病效果,“信巫不信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排斥科学诊治,②④正确,选C;①③不是原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在谈及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不包括中国时这样说。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p><p>A.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p><p>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C.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p><p>D.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中“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此处的“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是说,物质世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有器才有道,道是由器派生的,即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C不符合题意,“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排除;D不符合题意,“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强调的是运动与静止的观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段时间以来,抹黑、诋毁英雄形象的言论似平成为一种网络时尚。这些网络谣言</p><p>①是歪曲事实真相的唯心主义历史观</p><p>②根源于质疑者的主观想象与判断</p><p>③没有用形而上学观点看待历史事实</p><p>④没有正确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材料中的网络谣言是歪曲事实真相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没有正确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没有正确的反映存在,①④正确;网络谣言依然是对物质的反映,根源于社会实践,②错误;③错误,我们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历史,而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世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秋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从哲学角度看,古人这一饮食观反映了饮食和季节的联系</p><p>①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是变化的,因时而异</p><p>③是具体的,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p><p>④是多样的,因人而异</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以及运动变化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人认识到饮食与季节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饮食,这表明饮食和季节的联系是变化的,因时而异,①②符合题意;题中材料不涉及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排除③;材料体现的是因时而异,而不是因人而异,排除④。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p><p>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p>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p><p>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p>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符合题意;“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均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排除②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的是(  )</p><p>①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p><p>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p><p>③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p><p>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A. ①②    B. ③④</p><p>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的都是唯物主义思想,没有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①不选;“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体现的是唯物主义思想,“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体现的是唯心主义思想,二者体现了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②正确;“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体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体现了唯心主义思想,二者体现了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③正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二者没有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是《荀子·天论》开篇的一句话。这句话()</p><p>A.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B. 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p><p>C. 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陷</p><p>D. 在本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引用的原文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是《荀子·天论》开篇的一句话。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用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有吉祥的结果;用不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产生灾难。这句话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B正确且符合题意,D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陷,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命,乃是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是成功者的谦词”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p><p>①成功者的谦词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p><p>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p><p>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p><p>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成功者、失败者都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倾向,①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机遇对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是外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③说法错误,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50.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形态</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 别</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代表人物及其观点</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 系</p></td></tr><tr style="height:231pt"><td style="width: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11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td><td style="width:11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进行到底,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认识</p><p>①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②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起到决定性作用</p><p>③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p><p>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进行到底,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说明“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认识不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认识并未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p><p>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p>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p><p>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p><p>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p><p>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p><p>②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最终成果</p><p>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真正的哲学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邓小平理论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排除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排除③。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p><p>①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列基本问题</p><p>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p><p>③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p><p>④是近代以来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解答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列基本问题,①说法错误。“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范畴的认识正确的有</p><p>①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p><p>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p><p>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p><p>④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故②③入选。①选项表述错误,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集合。④选项中“不可捉摸的”的表述错误。选B。</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45.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p></td><td style="width:202.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具体的物质形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性</p></td><td style="width:145.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td><td style="width:20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存在状态</p></td><td style="width:145.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生不灭、永恒存在</p></td><td style="width:20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有生有灭</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当日发表社论指出,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此次宪法修定中所蕴含的哲理有:()</p><p>①坚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p><p>②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p><p>④坚持一切从我党科学理论出发,与时俱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这体现了坚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应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我党科学理论出发,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常言道“秋风扫落叶”,但到广东、福建等地却发现春风微拂,树叶纷纷飘落,出现“春风扫落叶”的有趣景象。这</p><p>①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②说明事物的现象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p><p>③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④证明了“秋风扫落叶”的认知不是真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表明人的思维能对客观存在作出一定的反映,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事物的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②错误;别的地方是“秋风扫落叶”,而到广东、福建等地却出现了“春风扫落叶”,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正确;“秋风扫落叶”的认知也是对某一具体情况的正确认识,也是真理,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说明</p><p>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p><p>③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p><p>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这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④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②;材料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而不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排除③。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p><p>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p><p>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p><p>C. 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p><p>D.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 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C正确且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离不开运动,而B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不符合题意,排除;D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近年来,贵州省长顺县巧用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形成了山上种果林,山下种葡萄,果林下养鸡,葡萄园观光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长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这说明:()</p><p>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p><p>②能否转变思维方式决定事情的成败</p><p>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p>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使农民脱贫致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贵州省长顺县巧用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形成了山上种果林,山下种葡萄,果林下养鸡,葡萄园观光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①③适合题意;思维方式不起决定作用,②是错误的;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p><p>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是永恒的”中的“物质”是哲学上所学的物质概念,“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中的“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①②正确;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并不是客观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p><p>A. 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D.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题目中,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我们的“大脑越用越灵”,这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C选项错误,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D选项错误,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p><p>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p><p>B.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p><p>C.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p>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说,太阳刚正中就偏斜,万物刚生出就已死去,这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是诡辩论或相对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强调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排除;C不符合题意,“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属于形而上学观点,排除;B不符合题意,“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是诡辩论或相对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p><p>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p><p>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p><p>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该观点忽视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首因效应以及近因效应均没有正确看到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p><p>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p><p>B.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p><p>C.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p>D.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了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自觉的按规律办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选C。A和B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没有取得了尊重客观规律;D错误,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不能被改造。</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p><p>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p><p>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p><p>(1)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p><p>(2)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p><p>&#xa0;</p></div></div>
<div><p>【答案】(1)(5分)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p><p>(2)(12分)①材料一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材料二的观点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猜测性,但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材料三的观点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考查哲学世界观,题目类型体现类。“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解读和审视题中材料,题中三则材料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者的共性都是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p><p>(2)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通过承接上一问,可以得出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题目类型观点评析类。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关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各自的优缺点,教材有明确表述,熟练记忆,准确表述即可,具体即:材料一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材料二的观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材料三的观点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p><p>考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习近平指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和难题也发生了变化。我党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p><p>材料二习近平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p><p>(1)结合材料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角度,说明我党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的原因。</p><p>&#xa0;</p><p>(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的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利于正确认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到从变化的实际出发。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更好地提高我们分析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p><p>(2)①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需要哲学理论的指导。②哲学产生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精神上的反映。我国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为哲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因此,这是一个能够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p><p>【解析】</p><p>本题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第(1)问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相关知识,说明我党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看家本领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明确这一知识,再结合材料,说明以上特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第(2)问要求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相关知识,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的哲学依据。亦可以作为一个原因类试题作答。可以从哲学的产生,哲学的作用,哲学与时代的角度思考作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金融业为主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仍然坚持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p><p>材料二M市是我国西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城市。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该市市委深入调研,确立了“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积极节能减排、加大治污力度。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p><p>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具有物质性)。W市和M市不同的发展成果</p><p>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体现了这一点。</p><p>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体现了这一点。</p><p>③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这一点。</p><p>【解析】</p><p>本题以W市以及M市在处理本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不同,取得了不同的经济效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然后从材料的表述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结合相关的哲学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即可。材料中,M市与W市不同的发展成果,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可以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故可以从规律的特点以及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可以从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