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高二8月第一次单元测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p><p>①2018环足球世界杯赛于7月在俄罗斯举行。</p><p>②2018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联酋和南非。</p><p>③2018年8月20日,李先生在东江花30万首付按揭买了一套商品房</p><p>④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故①④属于文化现象;②属于政治现象,不是文化,故不能入选;③属于经济现象,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p><p>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p><p>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p><p>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p><p>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③错误;④正确但不是题干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都曾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经典电影包括:《地道战》、《地雷战》、《青松林》、《艳阳天》、《金光大道》、《鸡毛信》、《在烈火中永生》、《上甘岭》等等。由此可以看出</p><p>A. 人创造了人文化,文化也创造人</p><p>B.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p><p>C.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p><p>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都曾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B项符合题意;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也创造人说法错误,A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而不是作用,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素养的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集律诗、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形式简单、内涵丰富、深邃。既有韵律、 书法之美,又有道德、教化之功。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德力量,又能 被“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唤起建设祖国的昂扬斗志。这说明 ( )</p><p>A. 优秀文化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p><p>B. 楹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C. 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D.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优秀文化必须不一定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但内容一定反映人民的生活,A项观点错误;只有优秀楹联的内容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项观点错误;从优秀的楹联中,我们既能感受到道德力量,又能被唤起建设祖国的昂扬斗志,这说明优秀文化可以增强精神力量,C项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这一观点在材料中没有相应关键词关键句体现出来,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校在学校操场里建设了混凝土雕刻《劝学篇》一书,将荀子的《劝学篇》一文全部刻于其中。师生可以在此朗诵《劝学篇》,进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感受古代的优秀文化。这一措施的实施( )</p><p>①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力量的展现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p><p>③文化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某校将将荀子的《劝学篇》一文全部刻于混凝土雕刻上,让学生在此朗诵《劝学篇》,进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感受古代的优秀文化。这一措施的实施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的展现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故①②正确。题肢③表述错误,文化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与落后糟粕之分。题肢④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28日,李克强在奥克兰总督府会见新西兰总督雷迪时强调,中新两国都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联通人类的梦想,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密切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使中新友好与合作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这表明</p><p>①各民族文化应完全不同 <br />②对待各民族文化应坚持一律平等原则</p><p>③各民族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br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新两国都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联通人类的梦想,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密切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使中新友好与合作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没有先进、落后之分,③④适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①错误;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p><p>①传统孝道文化只有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p><p>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p><p>③只有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p><p>④传统孝道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中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清明祭扫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正确;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但具体内涵是可以变化的,②错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③不选;“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该观点</p><p>①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p><p>②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p><p>③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p><p>④说明正确历史观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趋势</p><p>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这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①正确;材料材料的是要重视历史,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是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②不选;准确书写、正确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③正确;意识不决定物质,正确历史观并不决社会文明发展趋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5日,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2017年首届四川省《红楼梦》研究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用自己在西方所学专业知识,加之对原作的理解,对其大胆改编。既基本忠实于原作,又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曾在旧金山歌剧院这个世界一流舞台上,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材料说明</p><p>①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p><p>②要用美丽的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p><p>③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p><p>④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对《红楼梦》大胆改编,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受到美国观众的好评,这说明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①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用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大胆创新,②不选;“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这说明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③正确;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莫言的成功表明文学创作应</p><p>①立足社会实践</p><p>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p><p>③面向世界,认同外来文化</p><p>④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创新主体作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莫言的成功表明文学创作应立足社会实践,关注人民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②项符合题意;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项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入选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透过诗词之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p><p>①“豪迈”与“飘逸”总是无法包容 ②“陌生”中往往隐含着“熟悉”的韵律 </p><p>③“经典”与“流行”两者同出一辙 ④“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着</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错误,只看到了二者的对立没有看到统一。③选项错误,该观点只看到了同一没有看到对立。题目中,入选的诗词让人们重温经典,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透过诗词之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陌生”中往往隐含着“熟悉”的韵律,“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着。故②④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传统的家书日渐式微。2017年春节,某市文明网开展了“一封见字如面的微家书”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网友一起写家书、聊家书、晒家书。“微家书”形式</p><p>①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 ②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③在对传统家书的继承中有所发展 ④颠覆了传统家书纸质书写的内容和形式</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②选项错误,“微家书”不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对传统家书的颠覆。题目中,该市开展的“一封见字如面的微家书”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网友一起写家书、聊家书、晒家书。“微家书”形式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在对传统家书的继承中有所发展;故①③入选。选项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孝”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遵循先辈教诲,坚持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孝”文化。</p><p>也有人说,“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孝”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p><p>请运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p></div></div>
<div><p>【答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孝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孝文化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时代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继承;材料中观点一看到了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但忽视了孝文化中包含的糟粕,是全盘继承的观点,是片面的;观点二看到了孝文化中的糟粕而忽视了其精华,是全盘否定的观点,也是片面的。</p><p>【解析】</p><p>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注意,一般这类试题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考生生就其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就其错误的观点给与指正。首先承认“孝”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遵循先辈教诲,坚持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孝”文化这一观点考生看到了“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孝的积极作用,但又忽视了孝文化中包含的糟粕,是全盘继承的观点,在这一点上又是错误的;其次,依据材料“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孝”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考生可从对待孝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时代新内涵等角度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该观点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全盘否定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存在不合理之处。</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一些专家认为,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文物、损坏传统建筑,造成大批传统村落消失,而许多新村片面追求花园、格调和洋气。如今稳步推进城镇化,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园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切忌“贪大求洋”。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p><p>(1)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好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的合理性。</p><p>(2)请你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古村落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古文物、古建筑、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保护古文物、古建筑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p><p>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古村落文化,要求对古建筑和古村落进行保护。</p><p>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些古建筑古村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其承载的文化是维系民族或族群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p><p>(2)①从政府到居民都要增强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古建筑古村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p>②要把保护和挖掘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p><p>③要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将重点的、濒临倒毁古村落、古建筑抢救出来。</p><p>【解析】</p><p>本题以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好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为话题设置情境,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好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的合理性。考生首先从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属于文化遗产,借助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谈保护好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其次,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属于物质的, 通过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可以透视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角度去分析说明;最后,古文物、古村落及传统建筑可以展现我国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以及地方特色,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或族群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的角度去分析说明。</p><p>第(2)问要求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古村落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生可从增强保护意识、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把保护和挖掘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等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古诗词中的名句佳篇浩如烟海,不可胜数。那些动人的诗词,运用优美的语言、意境、艺术将人生哲理、高尚情操与正能量表现出来,那些被诗歌史列入并大力传扬的诗人、词人,通常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留下了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中国诗词大会》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中国古诗词通过央视等媒体播出,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p><p>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让电视文艺节目蕴含民族文化之美,是媒体入的责任。近年,各种主题真人秀节目竞相上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以极高的收视率取得巨大的商业回报,但节目的创意大多是舶来品。针对文化传媒的发展路径问题,有人认为,大量引进国外节目创意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传媒的发展,应鼓励引进;而有人则认为这样会让我国的文化传媒囿于模仿难于突破,应限制引进。</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的意义。</p><p>(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发扬光大?</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国诗词大会》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为全力营造重温古诗词、学习古诗词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易经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传统美德,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行为方式。</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让人们在无形中受到古诗词和作者人格魅力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p>④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让人们在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中,激发正能量,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p><p>(2)①要继续利用好教育这条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优秀诗词进课堂必学;</p><p>②要创新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形式,开办象“中国诗词大会”那样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更好地传承诗词文化;</p><p>【解析】</p><p>本题以中华诗词和各种主题真人秀电视节目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的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答题,考生可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文化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注意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央视等媒体播出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品诗词赏诗词的文化氛围,给人一定的影响,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p><p>第(2)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考生可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虑通过教育,让优秀诗词文化进课堂传播优秀诗词文化角度去分析;考生结合材料像办诗词大会这样的电视节目传播优秀的诗词文化考虑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角度去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