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4:15

甘肃省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塞翁失马”“守株待兔”等,都包含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都体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从侧面反映了哲学</p><p>A. 源于寓言故事</p><p>B. 产生于哲学家的头脑</p><p>C. 源于民间传说</p><p>D. 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并不是起源于寓言故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产生于实践,而不是产生于哲学家的头脑,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产生于实践,而不是源于民间传说,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在于思想,而思想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作为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这里的世界观是</p><p>①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p><p>②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p>③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体系</p><p>④不自觉的、不系统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③说法错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方法论,应排除①;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p><p>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p><p>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p><p>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p><p>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是正确的,适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不必都要学习哲学,排除②;③说法正确但没有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蝇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p><p>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悲观主义    D. 教条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长相是客观的,接受自己的长相,也就是面对现实,属于唯物主义,B适合题意。</p><p>考点:唯物主义的知识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危机和挑战固然与全人类人口过多且增长较快、各种利益矛盾趋于尖锐、人们相互间信任严重不足等因素有关,但从根本上说与人类思想的混乱即价值观多元化有关,而人类思想混乱关键在于哲学思想的滞后。这一现状告诉我们</p><p>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维</p><p>②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④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的作用以及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危机和挑战等,从根本上说与人类思想的混乱即价值观多元化有关,而人类思想混乱关键在于哲学思想的滞后。这一现状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正确把握哲学的功能,③④正确;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①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十七世纪,数学统治了哲学,因而产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心理学统治了哲学以后,产生了贝克莱、休谟和康德;到了十九世纪,在叔本华、斯宾塞、尼采等人的著作中,生物学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这表明</p><p>A.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B. 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p><p>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D. 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从数学统治了哲学,到心理学统治了哲学,再到生物学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反映出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对哲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C适合题意;A、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不是“科学之科学”,B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歌词中与朱熹的“理生万物”观点具有相同的哲学倾向的是</p><p>①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p><p>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p><p>③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p><p>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朱熹的“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③项所含哲学观点与其相同;②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④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旷味愁思。这说明(  )</p><p>A. 存在离不开思维    B. 思维和存在相互转化</p><p>C. 存在决定思维    D. 思维再现存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意强调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勾起风景画大师们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愁思,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依赖性和存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C正确,D不符合题意。A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存在与思维分属于主观和客观范畴,本质不同,B中“相互转化”的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出现了一些新词,如“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河长制”等等,报告中新词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某一社会现象引发了一些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说法。这表明(   )</p><p>A. 存在与思维不可分</p><p>B. 存在与思维同等重要</p><p>C. 存在决定思维</p><p>D.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新词往往是因为某一社会现象引发了一些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说法。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思想,C适合题意;存在即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是错误的;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B、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p><p>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p><p>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p><p>③把宇宙中某种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质</p><p>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题干中陆九渊的话强调人的主观心态是宇宙的本源,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符合题意;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主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把某种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是(  )</p><p>①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p><p>③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④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该观点认为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①③选项蕴含的哲理与题意相符。②选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选项属于唯物主义。选B。</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td></tr><tr style="height:228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代表人</p><p>物及其</p><p>观点</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p><p>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p><p>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p><p>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p><p>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p><p>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p><p>②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p><p>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p><p>④上帝创造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因为有了我的存在,才有了花的颜色,世界才会变的丰富多彩。伴随我的离去,世界将会越发暗淡。”下列观点与这一观点相同的是:</p><p>A.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B.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p><p>C. 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D. 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变化起</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题中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正确且符合题意;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一名言表明</p><p>①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p><p>②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p><p>③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  </p><p>④哲学的内容是虚幻的,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一名言表明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说法错误;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虚幻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看似有些夸张,但却寓意深刻。201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开年以来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说明</p><p>①哲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p><p>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④真正的哲学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①本身说法不对,不选。题干中“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说明,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③正确。④中“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说法不对。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之所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p><p>①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p><p>②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③是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p><p>④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目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之所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④符合题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起决定作用,①表述错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不能作为原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p><p>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p><p>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p><p>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p><p>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的发展不能破坏自然界本身,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①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涉及人类社会,②不符合题意。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存在着各种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协调,人类可以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解决这些矛盾,③表述错误。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处于自然系统之中。但同时,人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在改造着自然界,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鹤,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p><p>A. 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p><p>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p><p>C.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p><p>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都强调了运动的观点,“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强调了矛盾的观点,所以选A;其余三项都体现了运动的观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明</p><p>A. 自然景观不可改变,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p><p>B. 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p><p>C. 自然界可以随人的意识而改变</p><p>D. 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都应遵守而不可改变的规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A表述错误。“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B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不能随人的意识而改变,C表述错误。依山傍水不能称之为城市选址都应遵守而不可改变的规律,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p><p>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p><p>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p><p>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p><p>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②错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③“同样的表现形式”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无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规律其表现形式应该各不相同,存在差异。题中讲在无生命的早期地球环境中发现生物细胞(有生命物质)的直接能源,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去揭开自然的奥秘,故①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p><p>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p><p>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p><p>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p><p>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解答。选项①说法错误,承认、尊重自然物本身的客观性、属性及其规律,是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而不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选项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杨树和柳树的景观生态功能突出,固碳滞尘功能强大,对北京绿化功不可没。然而,每年四五月,都是杨柳飞絮的季节。为降低飞絮给城市交通、市民健康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园林工人采取为雌株杨柳树注射药剂、嫁接、修剪等方式,有效抑制了飞絮产生。这表明,园林工人们</p><p>A. 改造了杨柳树生长的自然规律</p><p>B. 研制出不飞絮的全新杨柳树种</p><p>C. 创造条件,减少了杨柳树飞絮</p><p>D. 利用规律,改变杨柳飞絮季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A错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园林工人们创造条件,减少了杨柳树飞絮,C适合题意;B不适合题意,排除;,改变杨柳飞絮季节是错误的,排除D。</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超过8.0级的共18次。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p><p>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两个基本观点?</p><p>(2)这两个基本观点的共同点反映的是哲学的什么问题?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p></div></div>
<div><p>【答案】(1)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天意”,这反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p><p>(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p>【解析】</p><p>本题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两个基本观点。材料中,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天意”,该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材料中,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本题第二问包含三个方面的小问题。根据第一问得知,这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心主义观点,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一个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二个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容</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意义</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2017年某省将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p><p>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健康。</p><p>②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根据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发展,经济具体工作要有所突破、发展。</p><p>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要做到“稳”与“进”的有机统一。</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指向是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静止的特点、运动的特点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温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污染了一些地方的水环境。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治水政策文件。将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珊溪水源保护、“两河”整治等方面工作中寻求新突破。并向市民发出倡议:人人争当治水护水的宣传者、践行者与监督者。计划到2020年,温州基本能够建成美丽浙南水乡。</p><p>请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温州市为什么要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p></div></div>
<div><p>【答案】(1)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水环境有其固有的循环规律,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规律。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p><p>(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温州市政府认识到水环境的恶化与人们的活动有关系,并向市民发出倡议,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有利于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p><p>(3)我们要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p><p>【解析】</p><p>本题以温州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知识限定明确,题型设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在解答“原因类”主观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1)审设问析原因。通过审读设问,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有效性。(2)联系教材找原因。“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有不少此类题能够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某个具体知识加以解决。(3)分析材料找原因。在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有关“原因”的若干信息,所以要对材料内容充分重视,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温州市为什么要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p><p>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规律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题型设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这些信息与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相结合进行分析。材料中“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温州市政府认识到水环境的恶化与人们的活动有关系,并向市民发出倡议”,体现了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